快到保質期的“臨期食品”不但沒被嫌棄,還逐漸受到消費者的熱捧??茖W認識臨期食品,才能在食品安全和減少浪費之間找到平衡點。
撰文/記者 趙天宇 編輯/丁林
新媒體編輯/房永珍
采訪專家
何計國(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
何 麗(中國疾控中心營養(yǎng)與健康所研究員)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在什么東西上都有個日期,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也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東西是不會過期的?”
上世紀90年代初,王家衛(wèi)為電影《重慶森林》里那位總買過期罐頭的主角寫下這些經典臺詞的時候,一定想不到,2021年有幾百萬年輕人愛上了“臨期食品”。
▲《重慶森林》劇照(圖片來源于網絡)
當然,年輕人吃臨期食品并非為了向電影致敬,他們的動機很單純,就是“好吃又便宜”,并且是非常便宜。
記者在某電商平臺上搜索“臨期食品”,仿佛打開了廉價美食的“潘多拉盒子”,零食飲料應有盡有,它們普遍只有原價的1-3折,還包括許多平時價格不菲的進口食品。網絡上甚至出現了專門銷售臨期食品的獨立電商平臺。
除了在線上售賣,臨期食品也主動到線下攻堅。在各大城市的街頭巷尾當中,出現了不少“特價食品店”“進口食品折扣店”,以低價售賣臨期食品吸引路人搶購——保質期越近的,價格就越低。
今年4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反食品浪費法》,防止食品浪費從此有法可依。隨后,一些商家大量拋棄臨期食品的新聞引發(fā)了社會關注。
▲央視記者在南京一家面包店問:當天賣不完的面包會否特價處理?品相不佳能否補救?店員均答:“直接扔掉,報廢?!保▓D片來源:東方網)
那么,臨期食品能不能吃?多吃臨期食品是不是為節(jié)約糧食作貢獻?
▼ ▼ ▼
食品的保質期是如何界定的?
顧名思義,臨期食品指的是臨近食品包裝標注的“保質日期”的食品。想了解臨期食品,就要先對食品保質期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按照我國《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 7718-2011)(以下簡稱《通則》)的規(guī)定,保質期指“預包裝食品在標簽指明的貯存條件下,保持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內,產品完全適于銷售,并保持標簽中已經說明或不必說明的特有品質?!?/p>
某種食品的保質期是如何確定的?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何計國表示,廠家一般會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保質期內食品的食用品質不應有明顯的劣變,包括外觀、顏色、口感、味道等;另一個方面,還要考慮食品的衛(wèi)生品質,保質期內的食物,不應出現微生物引起的腐敗變質現象。
具體到方法上,有些廠家會開展穩(wěn)定性試驗,用恒溫恒濕試驗箱模擬食品的貯藏條件,通過記錄和分析食品質量的變化而得出保質期;有的廠家則在現有研究成果和文獻的基礎上來說結合食品的生產、流通過程來確定保質期;有些廠家干脆參考相似食品自行確定保質期,畢竟并非所有食品生產廠商都具備試驗和研究的能力。
食品變質是一個緩慢量變的過程,而不是某一瞬間發(fā)生質變。何計國表示,根據定義,臨期食品仍在保質期內,因此無論從法律還是健康上來說都是安全的,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但大家還是要量力而行,不建議購買太多,否則臨期食品容易變成過期食品,食用價值就會大打折扣?!?/p>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yǎng)與健康所研究員何麗也表示,保質期是一條“參考線”,并非一條“紅線”。不僅臨期食品可以放心食用,某些過期食品其實也可以吃,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瓶裝水也有保質期,部分原因是考慮到塑料瓶的老化(圖片來源于網絡)
例如,經過巴氏殺菌處理的鮮牛奶,超過保質期以后對人體健康有一定影響,基本就不能食用了。但一些水分較少的干果、真空包裝的大米等食品超過保質期以后,如果包裝完好,色香味沒有發(fā)生明顯變化,則依然可以食用,“但無法保證口感、營養(yǎng)和健康。”何麗說。
“總的來說,我們還是不推薦消費者食用過期食品,尤其是一些老人、兒童和腸胃功能不好的消費者,最好還是在保質期以內食用,或者盡量避免食用生冷的臨期食品?!?/p>
▼ ▼ ▼
食品曾經標注“保存期”
其實,食品除了保質期,還有“保存期”的概念,保存期時長大于保質期,這等于給食品質保增加了延緩時間——過了保質期不代表食品不具有食用價值,但過了保存期食品肯定不能食用。
記者在2004版的《通則》當中找到了有關保存期的描述,食品保存期指的是“該食品在任何規(guī)定貯藏條件下,預計保存的最后期限,在此日期之后,產品可能不再具有消費者期望的品質特性。并且食品不宜再銷售?!?/p>
從2011年4月20日開始,隨著新版《通則》的正式實施,食品包裝不再標注保存期,而是統(tǒng)一改為保質期。
保存期緣何“消失”?何麗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首先,新版《食品安全法》中明確,生產銷售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屬于違法行為,因此標注統(tǒng)一為保質期符合法律規(guī)定;其次,“保存期”和“保質期”字面意義過于接近,不乏有商家故意混淆概念,在包裝上標注保存期,給消費者帶來誤解。
實際上,國外對于保質期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根據國際法典委員會制定的《預包裝食品標識法典通用標準》的規(guī)定,食品標簽上應該標注“最短保存期”(Date of Minimum Durability)、“出售截止日期”(Sell-by-Date),“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和“此日期前食用”(Use-by Date)。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也有一些國家,根據食物的性質將標注劃分為“消費期限”和“賞味期限”,其中“消費期限”多用于容易腐爛的食品(如生鮮食品),提示消費者能夠食用的最佳日期;而“賞味期限”則多用于品質不容易變壞、易于保存的加工食品,在賞味期限內都可以保證食品品質。
▼ ▼ ▼
臨期食品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低價清庫存”“打折賣尾貨”對于食品領域曾是陌生的詞匯。但如今,臨期食品正撐起一個市值百億的市場。
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浪費的食物重量超過13億噸,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完全可以正常食用的“臨期食品”。2020年,國內零食行業(yè)的市場規(guī)模已經突破3萬億元,即便按照1%的庫存沉淀計算,臨期食品的市場規(guī)模也突破了300億元,展現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價值。
▲記者在某臨期食品店注意到,臨期食品大多被包裝成“特價商品”銷售,并且價格相當便宜(攝影:趙天宇)
實際上,消費臨期食品的行為在發(fā)達國家早已普及,甚至成為社會常態(tài)。例如,法國政府曾出臺法令,將臨期食品捐贈給慈善團體;日本對于臨期食品折扣力度較大,甚至會對消費者購買臨期食品的行為予以獎勵。
今年,臨期食品突然在國內也逐漸走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公眾的消費行為和理念都在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尋找健康、品質與價格的平衡點,這給“物美價廉”的臨期食品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市場機會。
另一方面,隨著國內節(jié)約糧食觀念的逐步普及,尤其是《反食品浪費法》的實施,不少商家開始注意避免生產浪費和過度營銷,及時減輕庫存積壓,并將臨期食品打折銷售,讓消費者和商家都能共贏。
不過,萬事開頭難。消費臨期食品在國內仍是新生概念,社會對這類行為的接受和認同依然面臨著不小挑戰(zhàn)。
▲《重慶森林》劇照(圖片來源于網絡)
工商部門曾明確,臨期食品售賣前應向消費者作出醒目提示,但不少商家并不遵照執(zhí)行,只以“特惠”“折扣”等字眼代替;一些專賣商店中的臨期食品是外國進口的,但其中一些產品的經營資質和進貨渠道并不透明;有的商家甚至有“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行為,無形中為食品安全埋下了隱患。
對于臨期食品的走紅,何計國認為,一定量的臨期食品流入市場,對于減輕庫存、減少食品浪費是有益處的。但是,如果市場上長時間出現大批量的臨期食品,則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工廠與市場聯(lián)系不夠緊密,供應和銷售環(huán)節(jié)脫鉤,同樣容易造成浪費,需要引起注意。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jiān)制: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