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字科普丨講好科學故事 科技工作者要勇當科普排頭兵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陳杰
發(fā)布時間:2022-10-27
瀏覽次數(shù):1483

“在一次某大學的科普活動上,地質專業(yè)的學生居然向我提出‘瑪雅文明的預言是不是真的,地球是不是要毀滅了?’的疑問,著實讓人震驚不已?!?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翟明國在主題為“推動新時代科普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的格致論道講壇上感慨,科普工作是科教興國的“學前教育”,也是告別愚昧的一個重要手段,科普要做的是給公眾講科學的思維方式,從而提高公眾應對社會變化的判斷能力。

其實,科普工作也是科研機構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日前出臺的《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增強科普責任感和使命感。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和專長,積極參與和支持科普事業(yè),自覺承擔科普責任。應積極弘揚科學家精神,恪守科學道德準則,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作出表率。

格致論道論壇邀請多位院士、專家從各自不同的科研領域,講述了做科普的心得感悟,以及對科普事業(yè)未來發(fā)展的看法,共同探討了新時代科普工作中科技工作者該如何作為。

科普難做,但很受歡迎

科普向公眾傳遞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推動著我國科學素質水平跨入新的發(fā)展階段。據(jù)統(tǒng)計,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是2005年1.6%的6.6倍。15年成績斐然,但科普工作并不好做,即便是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等科學知識的生產(chǎn)者也這么認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汪景琇1981年研究生畢業(yè)到北京天文臺工作,直到1989年才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后第一次寫了科普文章?!笆状巫隹破彰黠@就感覺到,科普工作并不好做?!蓖艟艾L說,“但好在堅持下來了,并且越來越喜歡。”

回憶起自己的科普經(jīng)歷,汪院士滔滔不絕,但他印象里最有趣的一次科普活動是參與1997年3月9日的日全食科普直播節(jié)目。“三個小時的直播讓我有充分的時間來做關于日全食的科普,這次科普在全國引起很大的反響,之后經(jīng)常有公眾在大街上攔著我問關于日全食的科普知識?!?/span>

科普工作難,但確實受公眾歡迎。

至于如何讓自己的科普活動廣受歡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雙南總結出科普四抓手:

是講故事,需要在不同場合講不同的科學故事,讓公眾了解和學習科學家的思維方式;

是要接地氣,針對當前偽科學、謠言的流行,科研工作者需要針對這些做接地氣的科普,選擇好的平臺做好的科普傳播;

要抓熱點,跟隨著公眾關注的熱點做科普,更有利于科學知識的傳播;

是要有個性,科普不能太平庸,有個性的科普傳播才能更受公眾歡迎。


“科普要想做得深入人心,讓大家對科學有一個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和認識很重要?!敝袊茖W院院士陳潤生認為,科技工作者將自己認為正確的研究傳播出去,要保證科普的正確性,做好科學知識的引導,而只有把科研做得深入了,科普的切入角度才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


科學界應承擔起社會責任

汪景琇認為,做好科普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科普離不開科技工作者支持,科技工作者是最有條件把科學知識說清楚的傳播者。“做科普就是應該把公眾和青少年引到科學的前沿。科學家其實應該要讓公眾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和做什么,這樣做其實并不困難,因為科普要告訴公眾的是科學的思路,是對科學問題的思考,而不是去講解和解決具體的科學問題?!?/span>

翟明國也認為,公眾對知識的渴望貫穿于各個年齡階段,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求知欲是可以引導的,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應該引導他們?nèi)チ私夂蜔釔劭茖W,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將更有幫助?!拔覀?/span>應該抓住公眾對科學知識的需求和好奇心來做科普。如果公眾只是執(zhí)著地追求一些問題的答案,往往會被一些謠言、迷信甚至偽科學所誤導。”

汪景琇提醒有意做科普的科技工作者,沉下心來做研究的人往往會處在一個很小、很專業(yè)的“峽谷”里,對其他學科的了解并不是很深,所以需要清楚自己知識的局限性,避免偏執(zhí),科普工作中應該做到孔子提倡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能主觀臆斷地把自己還沒有貫通的科學知識科普給公眾?!按送猓隹破找v好科技成就,但也要講清楚問題和困難。講成績是為了讓年輕一代更加自信,說問題和不足,則是為了激發(fā)青少年的斗志,投身科學?!?/span>

進入新時代,科普事業(yè)肩負著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使命?!兑庖姟诽岢?,到202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25%。達成這一目標,必然離不開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的參與和努力。

“對于做科普,科研機構肯定沒有問題,科技工作者因為是科學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對做基于知識分享的科普工作也沒有太大的障礙?!钡悦鲊鴱娬{,但科普工作更需要從國家層面由上往下抓,需要改變很多教育理念,拿出更多的資源和時間來支持科普工作。

張雙南認為,2016年提出兩翼理論,到現(xiàn)在《意見》的出臺,科學普及跟科技創(chuàng)新同等重要更加具象化了?!翱梢哉f,我國藉此已進入到第四次科學啟蒙的重要時期。這一次,我們不能只教授科學知識,更要普及科學史、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教育,唯有如此,我們下一代才會更具有邏輯思維辨別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才不會學了一輩子的科學知識,到最后都不知道去哪了?!?/span>


來源:科普時
作者:陳杰
供圖:格致論道組委會
編輯:吳瓊
審核:王飛
終審:陳磊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