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效應(yīng):感到渺小的益處
來源:利維坦
發(fā)布時間:2023-03-23
瀏覽次數(shù):3146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圖片

? iStock

利維坦按:

和渺小相對,巨型的物體對于我們來說有種異常復(fù)雜的情感體驗,有人將其稱為“巨物崇拜”,當(dāng)然,這種崇拜中也摻雜著敬畏和恐懼。巨物(big dumb object,BDO)是來自科幻小說中的概念,“巨物”在其本義上意味著處于荒蕪?fù)馓?、來源不明、目的未知的巨大神秘物體——這種神秘感,正是“巨物”對人類產(chǎn)生震懾力的關(guān)鍵。比如電影《降臨》中的外太空飛船:

圖片

圖片

? Gfycat

當(dāng)然,巨物所帶給人的巨大壓迫感、震撼感和神秘感是其他事物無法比擬的:想象一下當(dāng)你看到一頭巨臂鯨和看到海豚時的感受,你就知道這其中的區(qū)別了。

圖片

我和妻子在山腳下待了幾個小時,放松一下心情,暫時逃離親人突然過世帶來的打擊和悲痛,以及沉重的后事。

那天陰雨連綿,實在不適合爬山,于是我們就在A498公路旁的觀景臺停了下來。我還記得我抬頭仰望頂峰,看見一條沿著陡峭的山坡蜿蜒而上的水管,它從山谷中一座建于20世紀(jì)初的水電站延伸出來,然后一路爬向頂峰。烏云低垂,山頂已然不可見,更不要說管道了,所以我只能在腦中想象這樣一幅畫面:斜坡不斷地向上爬呀、爬呀,似乎永遠沒有盡頭。

那天,我還沉浸在父親去世的悲痛中,心中一片白茫茫,只覺得自己被群山吞沒。但也正是在這個時刻,我的思緒飄到了云端,感覺自己無比渺小,我的情緒一下子宣泄出來,內(nèi)心有一種滿足感。

圖片

陰雨天從A498公路望向威爾士最高峰的景象。? Alamy

自那之后,我時常出現(xiàn)類似的感覺。當(dāng)我凝視大海時,我的思緒便潛入深不可測的海底;當(dāng)我仰望星空時,我便會思索星光要走過多遠的距離才能到達我的視野。面對比自己大無數(shù)倍的巨物會讓你有一種復(fù)雜的感情:震驚、好奇、敬畏,但同時也感到自身的渺小。

18世紀(jì)時,作家和文人將這種情感稱為“崇高感”,一種“想象力不受控制”的時刻,并且用“令人寒顫的喜悅”、“令人愉悅的震驚”或者“簡單粗暴的壯麗”等詞來形容它。通過這種崇高體驗,他們更進一步探尋自我在世界中的存在,認識到了思維的力量和局限。散文家約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于1712年寫道:“我們喜歡用事物填充自己的想象力,喜歡讓想象力飛馳于理性之外。我們被這種茫無邊際的景象所震撼,深感愉悅,當(dāng)我們試圖理解這些景象時,我們的靈魂會感到一陣愉快的寧靜和驚奇?!?/p>

有時候,我們很容易就忘記外面還有浩瀚的世界和未知的事物等待我們?nèi)ヌ剿??;蛟S這是因為現(xiàn)在我們的大部分生活都裝在巴掌大的手機屏幕中,或許是因為過于習(xí)以為常:18世紀(jì)時那些遙不可及的壯麗景觀,現(xiàn)在處處游人如織,或者谷歌一下就能看到。又或許僅僅是因為我們的眼睛不再往外探尋了。畢竟,在現(xiàn)代社會中,過量的信息、飛速發(fā)展的科技、不公平的現(xiàn)象、氣候變化等已經(jīng)讓我們喘不過氣了。

但是,通過感受比我們大許多倍的事物,我們能得到很多益處。正因為此,在未來幾個月里,BBC Future板塊將推出一檔新節(jié)目《世界之大》,探索各種各樣的崇高體驗。我們將講述科學(xué)、哲學(xué)、心理學(xué)和歷史等方面的故事,讓觀眾重新了解崇高感的深層含義,知曉如何從全新的視角看這個世界——壯麗的自然世界,以及令人驚嘆的人類世界。但首先我們要回答一個最直觀的問題:人在龐然大物面前產(chǎn)生渺小感怎么會是一件好事。

崇高世界

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還是個孩子時,曾經(jīng)在英格蘭湖區(qū)偷了一艘小船。當(dāng)他劃入水中,為自己的惡作劇和小伎倆沾沾自喜時,一座“巨大的山峰……拔地而起”。他嚇壞了,仿佛大山在追趕他。“這座冰冷的山峰矗立在我和星星之間……顯然有它自己的目的?!彼麤_回岸邊,一連幾天都魂不守舍。

10多年后,20歲出頭的華茲華斯又一次感受到大山的壓迫,但這次的情感要復(fù)雜得多,不同于孩童時期純粹的畏懼之感。他在自傳體詩歌《序曲》(The Prelude)中描述到,那是在凌晨時分,月光照映出斯諾登山坡上令人驚嘆的景色。他和朋友原本打算登頂看日出,但卻看到了一種罕見的逆溫現(xiàn)象,這時候爬山的人就好像走在云上一樣。他后來回憶道:“……在我的腳下,棲息著一片沉寂的灰白色霧海。無數(shù)的山丘在這靜波中隆起它們黝黑的脊背。”

圖片

詩人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 Wordsworth Editions

然而,大自然帶來的威脅感和神秘感并未完全消失。在云層之間的黑暗縫隙中,他看到“一塊凝止、無底、陰暗的呼吸之地”,并透過這里聽到了遠處大自然的力量:“湖泊,激流和小溪咆哮著。百脈千川在齊聲咆哮!”

看到此情此景,聽到此聲此響,他體會到了人類思維理解廣袤自然的能力:“在那里,我看到了心靈的象征,它以無邊自然為養(yǎng)分……通過感知至高無上的力量而存續(xù)。”

圖片

斯諾登山上罕見的云層景觀。? Alamy

華茲華斯遠不是這個時期唯一一個感受到無邊自然帶來的壓迫感的作家。18世紀(jì)時,歐洲許多作家都癡迷于崇高體驗,熱衷于發(fā)現(xiàn)大自然中的磅礴力量和龐然大物,并賦予新的理解。

在他們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許多對于類似體驗的描寫:比如,崇高自然意味著“開闊的鄉(xiāng)下平原,廣闊的原始沙漠,崇山峻嶺和高聳巨石,或是一望無際的水域”,又比如,“陡峭的、突出的……險惡的懸崖,高懸的雷雨云……極具破壞性的火山,橫掃一切的颶風(fēng),狂暴的無垠大海,洶涌河流上方飛流直下的瀑布”。

雖然人們對于一些極端例子存在分歧,比如動物、藝術(shù),甚至“難以忍受的惡臭”是否是崇高的,但總的來說,浩瀚、朦朧和一絲善意的威脅是“崇高”的核心。崇高區(qū)分開來也同樣重要——“輕盈而細膩、平緩而優(yōu)雅”是為美。他們認為,一個悉心照料的花園或田園林地是美的,但崇高給人一種更加復(fù)雜的感受,是人的思維和龐然大物或磅礴力量之間產(chǎn)生的一種富有意義的聯(lián)系。

圖片

? DeviantArt

更重要的是,它給人帶來一絲不適感,讓人感覺到渺小甚至是痛苦。當(dāng)大山、暴雨云或者瀑布讓人有一種渺滄海之一粟之感時,它提醒著我們?nèi)说拇嗳鹾陀邢扌?,但遠觀之時還是會有安全感。正如一位德國哲學(xué)家所說,是一種“甜蜜的顫抖”。

崇高感之所以如此吸引華茲華斯等作家,是因為它給人帶來無窮的想象力。哲學(xué)家艾米麗·布雷迪(Emily Brady)在她出版于2013年的書中寫道:“有一種觀點貫穿于多個理論之中,即隨著想象力(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思維)的延伸,我們感覺自己能夠吸收浩瀚或者強大力量,從而喚起我們心中的力量?!?8世紀(jì)一位作家如是說:思維因目睹“天地之廣闊”而產(chǎn)生“一種宏偉的自豪感”,“在內(nèi)心中生出一種傲然豪情。”

圖片

我們看到的星光可能來自遙遠的過去,它們跨越十億英里來到我們眼前。? Getty Images

為了進一步解釋,布雷迪以仰望夜空時的內(nèi)心感受為例:“當(dāng)望向夜空時,我們并不能將它盡收眼底,向左看是一片黑茫茫,向右看也是一片黑茫茫,環(huán)顧四周,夜空綿延不斷,填滿整個空間,沒有盡頭,不知所止。通過這種審美體驗,我們從感官上體會到了浩瀚無窮,一種完全不同于科學(xué)和數(shù)學(xué)意義上的無窮?!?/p>

敬畏感

在過去的20年里,心理學(xué)家們從一個不同的角度研究了這些200年前就已經(jīng)存在的崇高感,也因此揭示了在龐然大物面前感到渺小所帶來的其他更具體的益處。

20年前,認知科學(xué)家達契爾·克特納(Dacher Keltner)和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致力于研究在他們看來容易被忽視的情緒,并對敬畏之情產(chǎn)生了特別的興趣。在大量研讀歷史、藝術(shù)、人類學(xué)和宗教學(xué)方面的資料后,他們給出了一個定義[1]:敬畏,是一種當(dāng)下認知無法容納眼前之物時出現(xiàn)的感覺。根據(jù)這一定義,敬畏是否是崇高感的一種,或者說敬畏是否包含了崇高感,對此人們尚有分歧,但無疑二者是交織在一起的[2]。

敬畏,是一種當(dāng)下認知無法容納眼前之物時出現(xiàn)的感覺。

圖片

? Ash Furrow

克特納和同事結(jié)合實驗和對26個國家的人的采訪,發(fā)現(xiàn)敬畏有多種形式:除了在面對自然時有敬畏之情,人們在面對生死、偉大的音樂、視覺震撼,或在頓悟、感受到靈性及人性之美的時刻,都會產(chǎn)生敬畏之情。每個人體會敬畏的方式不盡相同,并且其背后的文化動因也有差異——克特納稱之為“調(diào)味料”,但不管怎樣,被巨大的事物吞沒的感覺是一樣的。

在他將出版的新書《敬畏》(Awe,企鵝出版集團,2023年)中,克特納詳細介紹了這項研究,其成果有助于闡明敬畏感能帶來的無數(shù)精神益處。各種研究表明,體驗敬畏能夠減輕壓力[3],減少內(nèi)耗,提高幸福感[4]。它還能促使人們更多關(guān)注細節(jié),提高記憶力,鼓勵批判性思維[5]。

敬畏感同樣具有社會意義:懷有敬畏感的人表現(xiàn)得更加包容,不那么個人主義,并更注重同他人和世界的聯(lián)結(jié)[6]??颂丶{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xué)的米歇爾·希奧塔(Michelle Shiota)曾讓人們通過一個實驗來體會敬畏感——欣賞博物館里的霸王龍骨骸。結(jié)果發(fā)現(xiàn)[7],參與實驗的人更有可能將自己視為集體的一份子。

正如克特納所寫:“對照組更加習(xí)慣用不同的特征和偏好來定義自己,更注重個人主義,更欣賞獨特性而非人類的普遍性。而體會過敬畏感的人則注重和他人共有的特征,比如大學(xué)生身份,屬于某個舞蹈社團,是人類的一份子,是所有有情眾生的一部分。”

圖片

欣賞過霸王龍骨骸的人更注重和他人的聯(lián)結(jié) 。? Alamy

在另一項研究中[8],克特納和多倫多大學(xué)的詹妮弗·斯特勒(Jennifer Stellar)帶人們登上加州大學(xué)伯克利分校一座高塔的觀景臺??颂丶{寫到,與對照組相比,登上高塔的人更有可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謙卑感,他們生活的方向取決于許多相互作用的力量,而非只有自己”。“敬畏感轉(zhuǎn)變了我們的心態(tài),我們不再執(zhí)著于殘酷的競爭,而是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每個人都是一張網(wǎng)絡(luò)的一部分?!?/p>

我們現(xiàn)在僅僅淺論了社會和心理層面的益處,更深層的內(nèi)容將在BBC Future的節(jié)目中呈現(xiàn)??颂丶{給出了如下總結(jié):“敬畏感帶給我們快樂,賦予我們意義,讓我們?nèi)谌爰w,它還讓我們擁有更加健康的身體和更有創(chuàng)造力的頭腦……(它)平息了我們內(nèi)心躁動不安、自我批評、盛氣凌人、極其自我的聲音,促使我們合作,探索奇跡,看到更深層的生活方式?!?/p>

美妙世界

維多利亞時代的地質(zhì)學(xué)家查爾斯·萊爾(Charles Lyell)曾寫到,在接近浩瀚未知的宇宙時,人們會不可避免地感到不適,有一種“我們理解不了這樣一個無窮宇宙的痛苦感覺”。為了說明這種感受,萊爾描述了一個向黑暗中不斷擴散的光圈——它去到哪,哪里就被照亮,但隨著周長的增加,光明與黑暗的邊界也在擴大。換句話說,我們了解得越多,就越會意識到自己很渺小,而且所知甚少。他寫道:“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可能是無限的,但我們?nèi)绻J為所有疑惑的根源將會終結(jié),那就太自以為是了?!?/p>

這是事實,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就不應(yīng)去思考我們在廣袤世界中所處何地。心理學(xué)家弗蘭克·凱爾(Frank Keil)談到,在接近未知事物時,我們會收獲好奇的力量,這是一種更加積極、更加投入的敬畏感。他告訴我,“好奇是驅(qū)動創(chuàng)新和探索的引擎”,是人類偉大成就背后的“偶然動力”。它促使我們問出如何,何事,何地,何時,如果。他說:“這是我們?nèi)祟愖顝姶蟮膭恿χ唬瑳]有人能把它從我們身上奪去?!?/strong>

在人類世時代,我們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這種態(tài)度。如果我們要應(yīng)對未來幾十年的巨大挑戰(zhàn),而不陷入輕蔑的傲慢和麻痹性恐懼交織而成的雙重陷阱,那么我們就要帶上崇高、敬畏和好奇的眼鏡,有了這些裝備,我們就能在思維和想象力的共同推動下,以專注、正念的敬畏之心,接近我們這個時代所帶來的令人生畏的未知事物。

10多年前的那一天,我在威爾士感受到了洶涌而來的情緒,而當(dāng)時我凝視著被云層覆蓋的斯諾登山時,我還不知道崇高所蘊含的哲學(xué),也不知道敬畏和好奇的心理益處。但重要的是那一刻的感受:或許在茫茫無際中尋求慰藉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F(xiàn)在,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要有可能,我就主動尋找這樣的邂逅,也清楚知道這場邂逅能給我?guī)淼呢S富益處。有時候,感覺自己渺小是一件好事。

參考文獻:

[1]pubmed.ncbi.nlm.nih.gov/29715721/

[2]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20.01340/full

[3]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emo0000442

[4]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956797612438731

[5]pubmed.ncbi.nlm.nih.gov/20364895/

[6]psycnet.apa.org/record/2015-21454-002

[7]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2699930600923668

[8]psycnet.apa.org/record/2017-37794-001

文/Richard Fisher

譯/Rachel

校對/Yord

原文/

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21205-the-upsides-of-feeling-small




歡迎掃碼關(guān)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