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和沿海環(huán)境生物多樣性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除過度開發(fā)、氣候變化、酸化及海洋污染等因素外,還存在一些鮮為人知的新因素。近期,英國《自然·生態(tài)與進化》雜志刊登的一項國際研究發(fā)現,未來5~10年海洋生物可能面臨的15個新威脅,涉及生態(tài)影響、資源開發(fā)和新技術三個方面。該研究由劍橋大學領導,共30多名海洋和沿海生態(tài)系統(tǒng)專家合作完成。具體如下:
森林火災。隨著氣候變化,森林野火日益頻發(fā),不僅釋放更多二氧化碳,還會產生氣溶膠、顆粒物和大量含有氮、磷、銅、鉛、鐵等金屬元素的物質,殃及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例如,2020年澳洲森林大火導致南極海洋浮游植物瘋狂繁殖,大量海魚和無脊椎動物因此死亡。
海洋變暗。由于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導致海水渾濁,懸浮顆粒增多,影響光線穿透海水,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變暗。另外,降水增加、風暴、冰川融化等都會導致淡水生態(tài)系統(tǒng)“褐變”,最終排入海洋,攪渾海水。
金屬污染毒性增強。海洋酸化增加了海水和沉積物中金屬的生物利用度和毒性,加之風暴、拖網捕撈和沿海開發(fā)不斷加速金屬污染物的重新流動,對海洋生物產生直接或間接的毒性,食用受污染的貝類等海鮮會危害人類健康。
赤道海域物種多樣性減少。由于海洋變暖,海洋生物正向兩極遷移,其移動速度甚至比陸地快5~17倍,導致赤道海域物種豐富度大幅降低。
魚類營養(yǎng)價值降低。在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氣候變暖正影響海洋魚類賴以生存的浮游植物,使其難以正常合成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等必需脂肪酸。據估計,到2100年,海洋變暖將使DHA的可用性降低10%~58%;海水每升溫2.5℃,可用DHA就會降低27.8%,進而影響人類健康。
海洋膠原蛋白被過度開發(fā)。膠原蛋白在化妝品、藥品、營養(yǎng)食品和生物醫(yī)學等行業(yè)的需求與日俱增。與牛肉、豬肉等相比,海洋生物作為膠原蛋白來源產生的健康風險更小,優(yōu)勢更大,但過度捕撈令人擔憂。
魚鰾貿易擴大。除魚翅、鮑魚和海參等海洋珍饈外,魚鰾如今也供不應求,2018年的售價就高達每公斤4.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2.6萬元)。然而,對目標魚群的不可持續(xù)捕撈無疑是“殺雞取卵”,嚴重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
深海過度捕撈。由于擔心糧食安全,很多國家開始大力捕撈中深層(海平面以下200~1000米)尚未開發(fā)的魚類,如小燈籠魚等。中深層魚類并不適合人類食用,但可為水產養(yǎng)殖提供魚粉或用作肥料。對深海魚類的過度捕撈,會切斷碳向海洋深處輸送(固碳)的重要途徑。
海水提鋰。據估計,人類對鋰電池的需求量,到2039年將超過當前水平的5倍。盡管海水中的鋰濃度相對較低,但一些深海鹽鹵池中的濃度相對較高。用海水提取鋰元素會危及很多深海物種的生存,對局部深海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重大破壞。
多功能海洋基礎設施。一些研究表明,多功能海洋基礎設施,如海上風電場的建設,已提上日程,其目的是為了實現經濟效益、優(yōu)化空間規(guī)劃,并將海洋活動的環(huán)境影響最小化。然而,此類設施目前缺乏系統(tǒng)性評估和管理,可能會帶來技術、社會、經濟和環(huán)境多方面挑戰(zhàn)。
海上漂浮城市。海上漂浮城市依賴于海浪、潮汐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水耕農業(yè),同時也使數以千計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家庭得以安居。研究人員擔心的是,海上漂浮城市的底部(人工硬基質)可能加劇入侵物種的蔓延。
綠色能源污染。隨著全球加速向綠色技術轉型,未來幾年,電池需求量每年將遞增10%以上。鋰電池很少被當作有害垃圾回收,鈷和鎳是下一代鋰電池中的主要生態(tài)毒性元素,一些電池粘合劑和電解質也會毒害水生生物。未來10年,電池生產、回收和處置造成的海洋和沿海沉積物微量元素污染,將不斷增加。
深海物種跟蹤監(jiān)測。目前,科學家對海洋物種的監(jiān)測數據,僅限于大型和近海面海洋物種。一種名為“水下反向散射定位”的技術,對深海動物的跟蹤監(jiān)測精準度可達到厘米級,但其對深海動物的影響仍是未知數。
“軟體”潛海機器人。軟體機器人技術在海洋環(huán)境中的應用和效用預計在未來10年將會加速。在深海標本采集等方面,利用仿生材料制成的軟體機器人無需加壓即可工作,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的剛性機器人。然而,其缺點是,可能將污染物和廢棄物留在深海,甚至被深海生物吞食。
新型生物降解材料。新型可生物降解材料是應對海洋塑料污染的關鍵對策。然而,一些公司在沒有對新型生物降解材料進行嚴格的毒性測試、生命周期評估的情況下,就草草投入使用。這些材料制成的產品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目前仍不清楚,但有研究發(fā)現,一些天然微纖維在被水生無脊椎動物誤食后,其產生的毒性比塑料微纖維更強。
研究人員表示,及早發(fā)現上述問題,及其對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影響,將有助于科學家、自然資源保護者、資源管理者和決策者,更好地應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面臨的挑戰(zhàn)?!?/p>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