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人口在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耕地面積被用于城市建設。在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只能不斷的提高畝產(chǎn)量來保障糧食收成。所謂時勢造英雄,面對糧食危機,一個家喻戶曉的人挺身而出。為了解決我國的農(nóng)業(yè)糧食增產(chǎn),和人口的吃飯問題,他幾乎將自己的一生全部投入水稻技術的開發(fā)研究上,他就是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20世紀60年代,袁隆平受到了“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新型作物的啟示,勇敢的跳出了傳統(tǒng)思維,開始嘗試進行水稻的有性雜交實驗。1960年,一株與眾不同的變異稻谷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袁隆平將種子帶回了試驗田。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xiàn)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這是天然雜交水稻。隨后袁隆平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chǎn)生雜交品種,雜交水稻的大門從此打開?;诋敃r糧食緊缺的社會實情,農(nóng)業(yè)科學家們自愿承擔起了提高糧食產(chǎn)量的重任。而袁隆平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開始工作的。?
1964年,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2年,他和他的助手攻克重重難關,率先育成第一個實用的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并于次年實現(xiàn)“三系”配套。1976年,一整套雜交水稻技術形成,并開始大規(guī)模投入生產(chǎn)。這項重大研究成果,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yōu)勢”的傳統(tǒng)觀念,大大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其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我國水稻的單產(chǎn)和總產(chǎn)都躍上了一個新臺階。此后,在袁隆平院士努力下,兩系法雜交水稻歷經(jīng)9年攻關,于1995年取得突破性進展,并大面積推廣。?
自雜交水稻通過大面積推廣以來,每年因雜交水稻技術增產(chǎn)的糧食惠及人數(shù)也在逐年增長,中國人逐漸告別了“靠天吃飯”的命運。中國的糧食產(chǎn)業(yè)發(fā)展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安全感”。而雜交水稻的成功被世界公認為作物育種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正是有了袁隆平和他帶領的團隊,以及中國一代又一代為雜交水稻做出努力的專家學者,讓雜交水稻的應用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自足的難題,也為全世界減少饑餓作出卓越貢獻。而這些豐碩的成果在世界上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以及“東方魔稻”的美譽。?
袁隆平在回顧自己幾十年來,向海外推廣雜交水稻的經(jīng)歷時,發(fā)出這樣的感慨,“1981年,我?guī)ьI專家團遠赴國外,把雜交水稻的專利轉讓給國外的公司。在那之后的34年里,我們派出了一批又一批專家學者,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布稻,演繹了雜交水稻和平而神奇的國際之旅?!?
據(jù)袁隆平院士回憶,為了使“熱帶先鋒”水稻種子深入菲律賓腹地,他和學生在緬甸的熱帶雨林里,常常要與吸血的旱地螞蝗及眼鏡蛇展開生死斗爭。正是這充滿困境甚至兇險,常人無法想象的“布稻”之旅,讓許多國家都灑滿雜交水稻的芳香。2015年,在國外推廣共同種植雜交水稻,取得了600萬公頃的增產(chǎn)效應,為解決更多地區(qū)民眾“吃飯”問題帶來了曙光。?
居住在馬達加斯加 安巴通德拉扎卡市 ?阿拉法村的 蘭德爾,有“雜交水稻王”之稱,每天勞作結束后,他常將拖拉機停在一間僅20平方米的茅草房前——這里曾是他全家7口人擠在一起的家。如今,依靠種植“雜交水稻”,蘭德爾住進了村民羨慕的紅磚瓦房,過上了富裕的生活?,F(xiàn)在,蘭德爾帶著村里20余戶農(nóng)民種植雜交水稻,面積多達200多公頃。村民們興奮地說,“雜交水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當然,這僅僅是雜交水稻在全球各地遍撒“希望種子”中的一個普通故事。而從宏觀層面來看,這粒種子也為整個世界播撒下了希望。隨著人口增長和城市工業(yè)用地不斷擴大,全球土地荒漠化、鹽堿化問題日趨嚴重,使得世界各國無時無刻不在遭受糧食危機的威脅。而消除貧困、確保糧食安全已經(jīng)成為全球性議題。?
袁隆平院士介紹,超級雜交稻計劃始于1997年,科學研究無止境,十多年來,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年實現(xiàn)了大面積示范畝產(chǎn)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目標。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期超級稻攻關大面積畝產(chǎn)1000公斤目標的實現(xiàn),比預期的提前了5年。?如今,以雜交水稻為核心業(yè)務的隆平高科公司已同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貿(mào)易關系,僅2015年出口雜交水稻種子達到了4100噸。?
袁隆平院士年逾古稀,仍壯心不已。仍在不斷創(chuàng)新中超越自我,并將稻谷產(chǎn)量推向更高的水平。在2018科學未來大獎頒獎典禮上,袁隆平因系統(tǒng)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以及采用新技術選育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榮獲了生命科學獎。?
如今,人們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國民的幸福指數(shù)更是逐年增加。近兩年,我國常規(guī)水稻種植面積雖呈上升趨勢,但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卻在逐漸減少。主要原因是雜交水稻稻種成本高、機插秧比例低、稻種用量大、生產(chǎn)成本居高不下。歷經(jīng)近十年的時間以后,鄒應斌團隊實現(xiàn)了雜交水稻單粒播種成苗、大苗密植機插,形成了“雜交水稻印刷播種、場地育秧、大苗機插栽培技術”新模式。?
這種模式利用光電比色機精選種子,再通過印刷播種機單粒定位播種,可使機插雜交稻種子用量減少60%以上。因為種子是單粒定位播種的,秧齡可延長10到15天,增加了秧苗生長時間,使得秧苗素質(zhì)有了顯著的提高,同時也緩解了機插雙季稻的季節(jié)矛盾。目前,這項技術已經(jīng)在湖南、安徽、湖北等126個試點進行示范,畝均增產(chǎn)約為9.5%。?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為此發(fā)表感言,“這既是對小蔸密植和水稻機插秧技術的重大創(chuàng)新,也是雜交水稻栽培技術的重要發(fā)展,填補了單本密植機插技術發(fā)展之前的雙季稻 機插品種配套技術空白。”?
水稻是人類食用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全球約60%的人口食用水稻。如今,人們享受到了豐收的喜悅,越來越多的國家也開始在本國廣泛推廣雜交水稻,以此來解決本國人的吃飯問題。而這對于中國來說,雖然雜交水稻出口能夠帶來不菲的經(jīng)濟收益,但責任和擔當意識,才是中國雜交水稻推廣者跑遍世界的精神力量。同時,這也體現(xiàn)著中國構建“世界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相信,祖國的發(fā)展會在不斷奮進的科研人員,以及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