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普:古人出野外都帶點啥?
作者:朱嘉寧
發(fā)布時間:2021-10-15
瀏覽次數(shù):1096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小編作為地學(xué)專業(yè)的學(xué)生,出野外簡直是家常便飯,時不時就要往深山老林中跑一跑。當然,從入門之初,每次野外都有著地質(zhì)學(xué)三大件的陪伴——地質(zhì)錘羅盤放大鏡。當時的野外實習(xí),誰要是敢弄丟這三大件其中之一,不光是當天的野外手足無措,甚至?xí)苯用媾R掛科的風(fēng)險了。

小編在野外

出野外的好伙伴——地質(zhì)錘

那么在古代,喜愛登山,喜歡去野外游歷的古人也不少呀?在當時,去野外條件遠沒有現(xiàn)在好的情況下,他們都會準備怎樣的工具面對各種苦難險阻呢??

從古至今都少不了背包客(圖源圖蟲)

其實,在古代愛登山的人里,文人墨客占了大半。當時的他們,舉止灑脫,每日充滿閑情逸致,喜歡沒事就去游覽一下名山大川,順便寫點詩詞歌賦流傳千古。從古至今中國最有名的背包客該屬徐霞客了,一本《徐霞客游記》為不少后來的登山者提供了完美攻略;而另一位登山客酈道元,在游玩過程中順便就寫了一本中國古代地理名著《水經(jīng)注》。不過,當時的基建水平遠遠落后,要是想登個山可沒有什么纜車、索道等便捷工具,優(yōu)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讓各種飛禽走獸遍布于此??上攵诋敃r搞這些戶外活動,遠比現(xiàn)在出野外危險得多。

?圖源圖蟲

放大鏡、錘子這些或昂貴或笨重的東西,被當時的背包客拋棄。但是在荒郊野外,認個方向還是必不可少的?,F(xiàn)在我們出個野外都帶著羅盤,不光能辨別方位,還可以測測產(chǎn)狀,小巧輕便。

北斗七星(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不過好在這些古人的登山裝備,絲毫不比現(xiàn)在遜色。一開始的時候,最原始的探測方法其實是天星辨位,白天看看太陽的影子往哪邊偏,晚上就瞅一瞅北極星在什么方向。直到我國古大四大發(fā)明之一——司南的問世,才有了更加精確的定位方法。

出野外的羅盤

傳統(tǒng)觀點認為早在中國漢代甚至戰(zhàn)國時代華夏勞動人民發(fā)明的一種最早的指示南北的指南器,與現(xiàn)在的指南針差別還是很大的。它的體積相對較大,外出攜帶很是笨重。因此隨著時間發(fā)展,司南慢慢加入了我國傳統(tǒng)的陰陽八卦之說,更多被用于航?;蚩拜浿?。盡管如此,司南的出現(xiàn)還是為當時不少的探險家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

現(xiàn)在的登山鞋

除了指南針以外,一雙舒服的登山鞋也是出野外必不可少的?,F(xiàn)在我們有五花八門、各種品牌的登山鞋可以選擇。而在當時只有草鞋布鞋的時候,登山是非常困難的。不過,沒有困難的登山路,只有聰明的古人。在南北朝時期,詩人謝靈運熱愛游山玩水,但又苦于沒有方便登山的鞋子,因此他特質(zhì)了一種可以隨意拆卸木齒的木屐,名曰“謝公屐”。在登山過程中,上山的時候去掉前齒,可以扎穩(wěn)后跟而不下滑;下山的時候去掉后齒,就能夠讓前齒起到剎車的作用。這樣的登山鞋可以說是非常實用了,一經(jīng)推出便成了當時登山愛好者的爆款。就算在多年以后,這種鞋依舊應(yīng)用廣泛,唐代大詩人李白便是這種鞋的忠實粉絲之一,甚至寫下了“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來幫忙“帶貨”宣傳。

謝公屐復(fù)原圖(圖源《衣冠物語》——《謝公屐》民俗專家葉大兵仿制,現(xiàn)藏于中國鞋文化博物館)

當然,這種木屐穿脫還是挺麻煩的。所以,聰明的古人們又發(fā)明了一種更加適合登山的鞋——釘鞵(ding xie)。是的,你沒有看錯,它就叫做“釘鞋”。從字形也可以看出來,這種鞋子加入了皮革材質(zhì),更加耐磨實用。《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三年》:“上入駱谷,值霖雨,道涂險滑……著行幐、釘鞵,更控上馬以至梁州?!?;胡三省注:“釘鞵,以皮為之,外施油蠟,底著鐵釘?!睆氖褂脠鼍昂椭谱鞴に噥砜?,這種釘鞵防雨防水,材質(zhì)柔軟,但又抓地牢固,非常適合登山,可以說是出野外的必備良品了。

除了登山鞋以外,經(jīng)常往野外跑的時候,一個好用的登山包必不可少。我們現(xiàn)在用的登山包輕巧方便又好看。而古時候的登山愛好者也必須準備一個登山包,裝點應(yīng)急物品以備不時之需。

登山包——戶外好伙伴

北宋的時候,一種木制登山包問世,叫做游山器或游嵩具,它最早出現(xiàn)在北宋沈括的《忘懷錄》中?,F(xiàn)在看來,是一種竹制的雙肩小背簍,上面可以遮陽,下面容器部分也能容納各種日用品,空心竹子又十分輕巧,在當時可是最高科技的登山包了,也是戶外愛好者交流送禮的必備佳品。

玄奘負笈圖(圖源西安城南護國興教寺的石刻《玄奘負笈像》)(1933年歐陽漸居士摹繪)

北宋時文彥博就收到過“驢友”富弼送來的游山器,興奮地寫下了“上公遺我游嵩具,匝盥杯盂色色全”,收到登山包以后興奮地揣上日用品就爬山去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司南、謝公屐、游山器等登山必備物品外,資深登山愛好者還會帶上蓑衣免得遇上下雨天,更有情致一些的文化人還會帶上折疊小餐桌宴飲賓客,帶上筆墨在大自然中寫寫畫畫。

雖然我們現(xiàn)在出野外的時候更多,專業(yè)性更強,任務(wù)也更重。但是這一次次的野外,依舊能讓我一次次地醉心于山林之間。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p>


來源:中科院地質(zhì)地球所

作者:?朱嘉寧



歡迎掃碼入群!

深圳科普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guān)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xué)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