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紀初,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曾經(jīng)七下西洋,航線劃過亞洲到達非洲,堪稱人類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然而或許你不知道,鄭和的航海偉業(yè)離不開一個“寶物”的加持,他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遠航船只——福船。
國家海洋博物館內(nèi)復原了宋元福船模型,位于海洋文化主題空間,總長27.8米,型寬8.6米,型深3.4米,設計吃水2.36米,再現(xiàn)了水密隔艙、多重板和魚鱗式搭接的傳統(tǒng)技藝與結構形式,不僅生動還原了昔日福船情形,也體現(xiàn)出較好的展示和觀賞效果。
福建造船業(yè)歷史悠久,福建在《山海經(jīng)》中有“閩在海中”的稱謂,后世閩越人“習于水斗,便于用舟”(《漢書·嚴助傳》)。在武夷山城村閩越國故城遺址中發(fā)現(xiàn)大批斧、錛、鑿等鐵制品,先進的手工工具使用無疑可促進當時造船業(yè)的發(fā)展。東漢時期“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于是夷通,至今遂為常路”。此時的福州已成為海上重要交通樞紐。
福船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是一種尖底木質(zhì)帆船,與廣船、沙船并稱為中國的三大古船。作為主要航行于浙江南部、福建及廣東東部一帶洋面的海洋木帆船,“上平如衡,下側如刃”,具有底尖、上闊、首昂口張、尾部高聳的船型特點,且有多層底板、水密隔艙的設計。
應該如何區(qū)分福船呢?
需要按“眼睛”辨認,福船的這對大眼睛叫做“龍目”,其大小形狀都頗有講究,龍骨每長一丈配龍目長四寸,漁船的眼睛往下看,意在尋找魚群,商船的眼睛朝前看,意在識途。
早在宋代,福船便以“海舟以福建為上”而著稱于世,史書記載,福船的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刀刃,船的橫斷面為V型,船下設置貫通首尾的龍骨用來支撐船身,使船只更堅固,吃水更深。
福船中水密隔艙簡單來說,就是用木板將整個船艙橫向隔成一個個密閉而不相通的小空間,這樣的好處是,首先一旦船只發(fā)生觸礁等事故,船艙不至于整體進水而沉沒,其次可以分類存儲貨物,最后安裝的艙板還可以起到加固船體的作用,可謂一舉三得,是充滿智慧的創(chuàng)造。底尖上闊、龍骨厚實,多水密隔艙,首尖尾寬兩頭翹,這樣的結構大大提高了福船抵御風浪的能力和遠航安全性能。
(國家海洋博物館福船水密隔艙剖面圖)
明洪武五年(1372年),“命行人楊載以即位建元詔告其國,其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隨載入朝,貢方物”(《明史·琉球傳》),隨后北山王、南山王亦向明朝進貢,琉球各國與明朝正式結成朝貢關系。每次冊封使出訪均要在福建招募民間商船臨時做為冊封舟,福州閩江的南臺島建造冊封舟。當時及之后冊封舟多以福船改造而成,冊封舟一般有兩到三層尾樓,上層住官員,中層供奉天妃以護佑航行順利。
(國家海洋博物館中華海洋文明第二篇章:封舟模型)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途經(jīng)太平洋、印度洋,直至波斯灣和東非沿岸等深水海域,亦就便征用福船。《明實錄》載永樂元年五月辛巳“命福建都司造海船一百三十七艘”,永樂二年正月癸亥“將遣使西洋諸國,命福建造船五艘。”福船成為鄭和七下西洋的幕后功臣,同時也寫下了中國造船史的輝煌篇章。
明嘉靖時期倭患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福船被有意識地改造成戰(zhàn)船,整體船型也往痩窄輕便的方向發(fā)展??官撩麑⑵堇^光曾評價“夫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驅(qū),權仗風勢;倭舟自來自來短小,如我之小蒼船,故福船乘風下壓,如車碾螳螂,斗船力而不斗人力,是以每每取勝”。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福船說》中對福船的評價)
福船作為我國歷史上木質(zhì)遠洋船舶中的佼佼者,既是中華海洋文明的傳播載體,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璀璨明珠,它向我們展示了高超的造船技藝,是古代勞動人民特別是福建沿海先民非凡的智慧結晶,望你我勿忘崢嶸歲月,也讓此引領我們繼續(xù)向前。
參考資料:
山海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11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席龍飛著:中國古代造船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
劉義杰.福船源流考[J].海交史研究,2016,(第2期).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