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中國古代詩詞中的“臺風”,常以“颶母”“颶風”之名登場,裹挾著驚濤駭浪闖入文人視野,這種極具張力的意象,在詩人筆下既是對自然偉力的敬畏書寫,更成為文人精神世界的特殊圖騰。
“南海熙安間多颶風”,南北朝時期便有了颶風的概念,《南越志》中“未止時三日,雞犬為之不寧。既大至,則林宇悉拔,覆舟殺稼”,詳細描寫出颶風登陸時,樹木被拔起、船只傾覆、田舍受損的場景。
在唐代詩人顧云筆下,“颶風忽起云顛狂,波濤擺掣魚龍僵”,用夸張的想象和生動的比喻來描繪颶風的威勢,詩中“金蛇飛狀”形容閃電,“白日倒掛銀繩”暗喻暴雨如注,而“雷車轉(zhuǎn)”“天地戰(zhàn)”則通過神話意象,渲染颶風席卷天地的震撼場景。全詩充滿張力,是對颶風最富戲劇性的描寫之一。
古人盡管未形成對臺風的系統(tǒng)性研究,但在長期的實踐中,已對這種獨特的大風規(guī)律有了一定認知。唐朝《廣東事宜風土紀》中“南中五六月長風,迄七月止。每發(fā)或三日,或七日,大害農(nóng)穡”。是說常見的颶風會在農(nóng)歷五月至七月出現(xiàn),夏秋兩季多,每次持續(xù)三日至七日,對農(nóng)業(yè)造成嚴重損害。
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大風》中留下“颶母從來海若家,青天白地忽飛沙”的奇觀記錄,用“颶母”稱呼颶風,將其擬人化為海神的使者,描繪颶風過境時飛沙走石、屋瓦翻飛的破壞性場景,極具畫面感。
宋代詩人陳瓘在《自合浦還清湘寄虛中弟》中則借颶風抒懷,“曾近滄溟看颶風,波濤有盡海無窮”,從“波濤有盡”與“海無窮”的對比中,暗喻人生起伏與自然永恒的哲思,體現(xiàn)了宋朝“以理入詩”的特點,賦予自然現(xiàn)象以超脫的哲學意蘊。
在氣象衛(wèi)星尚未升空的古代,詩人們用語言構(gòu)筑起觀測風暴的精神之眼。從對自然偉力的恐懼,到主體精神的昂揚,最終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學超越。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風暴書寫,可謂是一部縮微的文明認知進化史。(劉丹)
歡迎掃碼關(guān)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