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識:除了克隆猴,這些實驗動物也值得我們紀念
發(fā)布時間:2020-04-25
瀏覽次數:2745

“世界首例節(jié)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誕生”的消息在各媒體平臺刷屏。

  體細胞克隆猴

  新聞截圖(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我們知道,自然界中大部分生物都有按時間節(jié)奏調節(jié)自身活動的本領。在現(xiàn)代社會,因加班、刷手機、頻繁跨時區(qū)等原因,越來越多的人陷入了生物節(jié)律紊亂的困擾。

  生理節(jié)律紊亂 ,輕則導致失眠,重則致阿爾茲海默癥、抑郁癥、糖尿病、腫瘤等各種疾病。而要剖析清楚人類節(jié)律紊亂機理、攻克這些疾病,科學家們首先就要在動物上開展一系列實驗。世界首例節(jié)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因之誕生。

  體細胞克隆猴

  1月24日出版的《國家科學評論》?

  這批惹人憐愛的克隆猴模型,再次將實驗動物引入大眾視野,我們也借此契機,一同緬懷那些為了科學獻身的實驗動物們。

  1

  

  ﹀

  ﹀

  恒河猴?

  2

  ? ? ? ?實驗目的:探索嬰兒對母愛的追求

  ? ? ? ?實驗過程: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和同事將剛出生的恒河猴單獨放到一個小籠子中?;\子里有兩個體型跟母猴差不多,用鐵絲做成的假猴,一個上面掛著奶瓶;另一個則披著柔軟的絨布。結果發(fā)現(xiàn)小猴除了吃奶的時候,其他大部分時間都會在披著絨布的假猴身邊,當感到害怕時還會緊緊抓住假猴身上的絨布。

  ? ? ? ?實驗結論:通過小猴更喜歡跟絨布假猴接觸,哈洛等人認為小猴是把假猴身上柔軟的絨布當成了母猴的身體,并由此得出結論,在育嬰的過程中,和喂食比起來,孩子更喜歡和母親在身體上的親密接觸。

  ? ? ? ?對動物的傷害:由假猴養(yǎng)大的小猴因為長期與其他猴隔離,性格膽小孤僻,在成年后無法進行正常的性交配。

  

  ﹀

  ﹀

  黑猩猩?

  3

  ? ? ? ?實驗目的:探求人類是否能在太空中存活

  ? ? ? ?實驗過程:1961年1月31日,隨著一聲轟鳴,美國宇航局將一只名為“哈姆”的黑猩猩送進太空。哈姆乘坐的太空艙在失重狀態(tài)下,以每小時超過8000公里的速度,在太空中高速飛行,最后在16分39秒后墜入大西洋。營救人員成功的將太空艙打撈上來。出艙后的哈姆立即被送往醫(yī)院進行體檢,最后確認毫發(fā)無損。

  4

  1961年1月,漢姆被NASA送入太空?

  5

  與漢姆一同接受培訓的還有數十只黑猩猩。圖為它們在模擬太空艙中吃零食?

  6

  它重返地球后,工作人員從太空艙中把它抱出來?

  哈姆成為了第一個活著從太空回到地球的生命,因此上了各類媒體的頭版。有人還根據哈姆的經歷拍成了系列電影《太空黑猩猩》。哈姆則被送進動物園,17年后無疾而終。

  ? ? ? ?實驗結論:考慮到黑猩猩在身體方面和人類的近似性,美國宇航局大膽判斷人類可以進入太空并安全返回。這一結論后來在宇航員艾倫·謝潑德身上得到驗證。

  

  ﹀

  ﹀

  ?

  7

  實驗1:萊卡上天

  ? ? ? ?實驗過程:無獨有偶,冷戰(zhàn)期間的另一個超級大國蘇聯(lián)也曾做過類似實驗。1957年11月,蘇聯(lián)曾用人造衛(wèi)星將一只叫萊卡的小狗送進太空。遺憾的是,卡萊上天后幾個小時,就在高溫和缺氧的折磨下痛苦的死亡。

  8

  實驗2:假飼實驗

  ? ? ? ?實驗過程:俄國著名生理和心里學家巴普洛夫,于1888年開始研究人和動物的消化系統(tǒng)。巴普洛夫將一只狗的食道切斷,將食管的管口縫合在狗脖子上,又在狗的胃上接了一根瘺管,瘺管的另一頭接在透明的橡皮管上。在一周沒有喂食后,巴普洛夫將一盆肉放到狗的身前。饑餓的狗立即大吃特吃起來。由于食管被切斷,這些肉根本無法進入狗的腸胃,可大約5分鐘后,透明的橡皮管里還是充滿了狗的胃液。隨后,巴普洛夫又切斷了狗的迷走神經,結果狗雖然還在大口吃肉,但卻不再分泌胃液。這就是著名的“假飼實驗”。

  9

  ? ? ? ?實驗結論:只要食物進入口腔后,不論是否達到胃里,大腦中的迷走神經會刺激腸胃分泌胃液。

  

  ﹀

  ﹀

  金魚?

  10

  實驗1:童魚

  ? ? ? ?實驗過程:1973年5月,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和6名助手通力合作,成功從鯽魚成熟卵子的細胞質內提取出信息核糖核酸,并注入到金魚的受精卵中。不久,這些被注射了鯽魚基因的受精卵成功孵化出小金魚。與普通的雙尾金魚不同,這些金魚擁有類似鯽魚的單尾。這些金魚被稱為“童魚”。

  ? ? ? ?實驗結論:童魚的成功問世,說明除細胞核外,細胞質同樣對生物的遺傳性狀起作用,打破了遺傳不可改變的學說。

  11

  實驗2:魚的記憶

  ? ? ? ?實驗過程:魚的記憶力只有7秒(一說3秒)的說法廣為流傳。為驗證這一說法的科學性,,美國探索頻道Discovery的《流言終結者》欄目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工作人員在金魚魚缸里放入幾塊隔離板,每塊隔離板的中間挖一個圓孔,分別把金魚和食物放在魚缸的兩端,然后開始訓練金魚尋找食物。當金魚可以獨自穿過隔離板找到食物后,工作人員停止了訓練。若干天后,工作人員又將金魚和食物放在魚缸兩側,并在中間放上隔離板。結果大部分金魚都能很快穿過隔離板的圓孔找到食物。除了金魚,科學家還對斑馬魚和天堂魚做過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它們的記憶力都比人們想象的好。

  ? ? ? ?實驗結論:魚的記憶力遠不止7秒,有些種類甚至擁有較長時間的記憶。

  

  ﹀

  ﹀

  兔子?

  12

  ? ? ? ?實驗目的:研制狂犬疫苗

  ? ? ? ?實驗過程:狂犬疫苗是法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的著名發(fā)明成果之一。為研制狂犬疫苗,巴斯德曾“狠心”地將從患狂犬病的狗身上提取的病毒注射到兔子的大腦中。不久后,兔子發(fā)病死亡。巴斯德從死亡兔子身上提取出帶有病毒的腦脊髓,放在一支無菌燒瓶中晾干,隨后又將這些晾干后的腦脊髓制成疫苗,注射到健康的狗身上,發(fā)現(xiàn)狗并沒有患上狂犬病。巴斯德從中受到啟發(fā),最后成功研制出狂犬疫苗。

  ? ? ? ?實驗結論:經過干燥后的狂犬病毒毒性大大減弱甚至消失,制成疫苗后可大大減少狗的患病率,以及狂犬病人的死亡率。

  ? ? ? ?對動物的傷害:死亡

  

  ﹀

  ﹀

  在早期實驗中,有的動物被奪去了生命,有的身體受到摧殘,命運十分悲慘。為倡導人道展開動物實驗,英國反活體解剖協(xié)會于1979年4月24日發(fā)起保護和尊重實驗動物的相關活動,這一天后來就被確定為“世界實驗動物日”。?

  13?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實驗動物中心?

  14?

  目前,世界實驗動物日已經頗具規(guī)模,除了4月24日當天外,前后各一個星期也會舉行相應的活動,主題內容包括:呼吁減少不必要的動物實驗;如何科學人性的進行動物實驗;改善實驗動物的生存條件;以及為那些逝去的實驗動物設立墓碑等。

  讓我們向世界上所有為科學事業(yè)做過貢獻的實驗動物,道一聲“謝謝”。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科學防控】,學習疫情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科普小達人】,報名參賽贏取萬元大獎
?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