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pixabay
我們都知道,病毒是無法獨立地繁殖的,它必須通過宿主細胞的能量和代謝系統(tǒng)來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從而在宿主體內不斷擴增,而攜帶病毒的宿主,又會被病毒“利用”,通過各種途徑來傳播病毒。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稱病毒最初的寄居生物為自然宿主,中間負責傳播到其他生物體內的為中間宿主,而在這次新冠疫情中的我們人類,就是終宿主。
圖源:pixabay
以SARS病毒為例,它的自然宿主為中華菊頭蝠,中間宿主為果子貍,最終宿主是我們人類。
中間宿主承擔著把自然宿主的病毒,轉移到人類身體細胞的作用,因此,找到病毒的中間宿主,成為杜絕和預防病毒再次來襲的關鍵。
今年2月,“吃蝙蝠”的圖片在網(wǎng)上大肆傳播,因而人類懷疑蝙蝠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團隊在bioRxiv預印版平臺上發(fā)表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SARS-CoV-2與一種蝙蝠中的冠狀病毒序列一致性高達96%。但是在進化樹位置上,SARS-CoV-2與SARS冠狀病毒和SARS樣冠狀病毒的類群相鄰,但并不屬于SARS和SARS類病毒類群。因而推測,像SARS一樣,蝙蝠更有可能是這一病毒的自然宿主。
那么,這一病毒的中間宿主可能是誰呢?
在3月26日發(fā)表于《自然》的研究中,管軼的研究團隊:中國汕頭大學-香港大學聯(lián)合病毒學研究所和廣西醫(yī)科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從走私穿山甲的樣本中發(fā)現(xiàn)與新冠病毒相似的冠狀病毒。
在這項研究中,這些穿山甲,來自在中國南部緝私行動中查獲的馬來亞穿山甲,分別來自3批的9只穿山甲中,對樣本進行核糖核酸高通量測序等分析發(fā)現(xiàn),這些穿山甲攜帶的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相似度達85.5%至92.4%。這些結果,還不足以說明穿山甲是直接當前新冠病毒暴發(fā)的中間宿主。但研究結果也表明,穿山甲是除蝙蝠外冠狀病毒的第二個哺乳動物宿主,并將進一步研究穿山甲對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出現(xiàn)的影響。
迄今為止,與人體新冠病毒匹配度最高的仍然是石正麗團隊在蝙蝠體內發(fā)現(xiàn)的,但穿山甲是目前我們所知的,除蝙蝠外唯一一種被新冠病毒相關的冠狀病毒感染的哺乳動物,因而它有可能是長期的中間宿主。
此外,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的研究者曾在bioRxiv上發(fā)表預印版論文,稱在穿山甲身上發(fā)現(xiàn)了一種病毒,與新冠病毒有99%的匹配度。但是這一結果并沒有涉及整個基因組,事實上,研究主要是針對一個名為受體結合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的特定區(qū)域有關。后來解釋說這份新聞發(fā)布會報告是“生物信息學小組和研究實驗室之間令人尷尬的錯誤溝通”。
受體結合域是冠狀病毒的關鍵部分,它使冠狀病毒能夠附著并進入細胞。但是即使這兩種病毒的受體結合域有99%的相似性,也不一定足以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
專家表示,目前這些結果顯然還不夠接近,在確定宿主之前,基因相似性應該比這些研究報告中更的高。比如,SARS病毒與果子貍冠狀病毒有99.8%的基因組相同,這就是為什么果子貍被認為是病毒的來源。如果穿山甲是目前疫情爆發(fā)的根源,那么這些研究中的穿山甲所在病毒相似性顯然不夠高。
圖源:pixabay
令動物保護者擔心的是,這些還不夠精確的研究結果可能會對物種帶來滅頂之災。在非典爆發(fā)后,就曾有大量麝香貓被捕殺。在2月的疫情恐慌期,也曾出現(xiàn)摔死寵物貓狗的事件。因而,希望在最終結果尚未確定前,大家理性看待研究數(shù)據(jù),對和我們人類一樣病毒的受害者抱有同情和應有的關愛。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科學防控】,學習疫情相關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