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出太陽系,便進入銀河系的星際空間。旅行者1號探測器(Voyager1,見圖1)是目前唯一飛出太陽系的人造天體?,F(xiàn)在它離地球的距離約為149倍日地距離,大約222億公里。它發(fā)出的信號以光速傳到地球單程需要約17小時。
圖1. 旅行者1號(圖片來源:NASA/JPL)
星際旅行怎么能沒有一份趁手的地圖呢?下面讓我們一起拼一份銀河系的星際地圖吧。
首先是銀河系的平面星際地圖。正加速膨脹的宇宙中有約千億個星系,銀河系是其中并不起眼的一個,外形像旋渦,有恒星分布的直徑約為17-20萬光年[1],比3年前人們對銀河系大小的認識增大了近1倍。銀河系中心區(qū)域有類似木棒的結(jié)構(gòu),因此它屬于棒旋星系。銀河系從中心旋轉(zhuǎn)出多條旋臂,太陽系就位于其中一條叫獵戶座小旋臂的邊緣地帶。如果把銀河系的中心(簡稱:銀心)比作一個大型城市的中心,那我們生活的太陽系則大約位于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距離銀心約2.7萬光年[2][3]。銀河系中有約1000-4000億顆像太陽這樣的恒星及可能數(shù)量相當(dāng)?shù)男行?,他們主要位于銀河系的旋臂和中心區(qū)域附近。銀河系在直徑為25.8萬光年的區(qū)域內(nèi)總質(zhì)量約為1.5萬億倍太陽質(zhì)量,且其中只有約10%是恒星和氣體等,其余約90%為無法直接探測到的暗物質(zhì)[4]。
圖2. 銀河系示意圖(俯視,圖片來源:https://www.nasa.gov/sites/default/files/images/620057main_milkyway_full.jpg,圖片稍作修改,修圖:邱鵬)
從北銀極俯視銀河系(見圖2),它像一個旋轉(zhuǎn)的圓盤。從側(cè)面看去,這個“圓盤”中心區(qū)域比其他區(qū)域更亮且稍隆起,我們稱之為核球,其余亮的區(qū)域比較薄,我們稱之為銀盤(見圖3)。銀盤的平均厚度只有2000光年左右[5],約為直徑的1%。最新研究表明,銀盤并非一個平面,而是呈翹曲的結(jié)構(gòu)[6](見圖4)。
圖3. 從地球觀測的銀河系全景圖 ?(由多幅實測圖像拼接,圖片來源:ESO/S.Brunier, http://www.eso.org/public/images/eso0932a/)
圖4. 銀河系的翹曲結(jié)構(gòu)(圖片來源:http://www.bao.ac.cn/xwzx/kydt/201901/W020190131561481401707.jpg)
這樣,我們就得到一幅銀河系的三維星際地圖(見圖5)。
圖5:銀河系三維模擬圖(圖片來源:ESO/NASA/JPL-Caltech/M. Kornmesser/R. Hurt / CC BY)
天文學(xué)家將銀河系從內(nèi)向外分為位于中心的銀心、中部隆起的核球、包含旋臂的銀盤、包裹著以上所有結(jié)構(gòu)的外形近似球形的銀暈(見圖6)。銀暈包括看不見的暗物質(zhì)暈及散布著一些球狀星團的恒星暈,兩者在空間上有重合,而前者更大些。
圖6. 銀河系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片來源:RJHall,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3/Milky_way_profile.svg,圖片稍作修改,修圖:邱鵬)
什么是球狀星團呢?一般把十個以上且在物理性質(zhì)上有聯(lián)系的一群恒星稱做星團。其中,數(shù)目由十幾到幾千顆恒星組成的,結(jié)構(gòu)松散且形狀不規(guī)則的星團稱為“疏散星團”,一般比較年輕,主要分布在銀盤上,比如昴星團等;數(shù)目由上萬到幾十萬顆恒星組成,整體像雪球的星團稱為球狀星團,一般比較年老,主要分布在銀暈中,比如北天最亮的球狀星團M13等。M13位于武仙座,包含約100萬顆恒星(見圖7),人類曾于46年前用當(dāng)時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向可能生活在那里的地外文明發(fā)送了一條消息,這條消息包含了人類的DNA、原子序數(shù)、地球位置等信息,將在約2.22萬年后抵達這個星團。
圖7. M13球狀星團 ?(圖片來源:Adam Block, Mt. Lemmon SkyCenter, U. Arizona)
在銀河系所有結(jié)構(gòu)中,包裹著銀心的核球是最亮的部分。從地球看,銀心在人馬座方向,研究發(fā)現(xiàn),位于銀心的致密射電源人馬座A*(SgrA*)是一個超大質(zhì)量黑洞,質(zhì)量約為415萬倍太陽質(zhì)量。核球部分位于南天,在南半球常年可見,因此南半球看到的銀河更絢爛些(見圖8)。北半球以北京附近為例,銀心晚上升起最高的時候只有20度左右,適宜在夏季觀賞。
圖8. 位于智利的甚大望遠鏡(VLT)的導(dǎo)星激光正指向銀心方向(圖片來源:ESO/Y. Beletsky,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121184421/http://www.eso.org/gallery/v/ESOPIA/Paranal/phot-33a-07.tif.html)
盡管人們很早就懷疑銀心存在超大質(zhì)量黑洞,但實測的證據(jù)卻來自于近年對Sgr A*附近十幾顆大質(zhì)量恒星長達27年的高精度空間運動的監(jiān)測。S2是其中最亮的恒星之一,它不僅有圍繞Sgr A*黑洞的周期為16年的公轉(zhuǎn)軌道,而且第二個周期的軌道與前一個周期形成玫瑰花結(jié),而非重合的橢圓,這種現(xiàn)象也叫“史瓦西進動”。這一發(fā)現(xiàn)不僅為銀心超大質(zhì)量黑洞的存在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jù),而且也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提供了觀測證據(jù)(見圖9)。
圖9. (上圖)恒星S2繞銀心黑洞公轉(zhuǎn)的模擬圖,(下圖)把史瓦西進動軌道差異放大后的示意圖。(圖片來源:ESO/L. Cal?ada,https://www.eso.org/public/videos/eso1622a/)
2019年4月,人們首次欣賞到利用“視界面望遠鏡”拍攝的位于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zhì)量黑洞的照片,科學(xué)家在拍這個黑洞的同期,其實還拍了位于銀心的人馬座A*黑洞,只是照片目前尚未“洗”出來。不過,作為距離我們最近的超大質(zhì)量黑洞的首張照片,還是很值得期待的(見圖10)。
圖10. 人馬座A*黑洞的計算機仿真圖像 ?(圖片來源:視界面望遠鏡項目/ESO)
有銀河系的四維地圖么?第四維或許可以是時間,雖然不能像三維空間的各維那樣可逆。銀河系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未來命運如何?天文學(xué)家正在基于實測和理論研究試圖找出線索。比如去年4月,我國天文學(xué)家主導(dǎo)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銀河系在演化過程中曾“吞并”過一些質(zhì)量更小的星系[7]。
我們乘著太陽系這葉扁舟,以約220公里/秒的速度圍繞銀河中心公轉(zhuǎn),公轉(zhuǎn)一周約需2.4億年[8]。上次太陽系運行到目前位置附近時,地球上正是恐龍開始崛起的三疊紀(jì),再上一次是鸚鵡螺統(tǒng)治著海洋的奧陶紀(jì)(見圖11)。下次再轉(zhuǎn)回來時又會是怎樣的光景呢?
圖11. (左圖)恐龍化石,(右圖)鸚鵡螺活體(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銀河系中深藏?zé)o數(shù)寶藏,當(dāng)然也包括恒星逝去的軀體所化作的霓裳,下一站我們一起去探訪那些尚留有恒星體溫的星云。更多精彩,請關(guān)注觀天者說。
參考文獻:
[1] M. López-Corredoira et al.,Disk stars in the Milky Way detected beyond 25 kpc from itscenter, 2018, A&A, 612, L8;
[2] R. Abuter et al.,A geometric distance measurement to the Galactic centerblack hole with 0.3% uncertainty, 2019,A&A,625,L10;
[3] S. Gillessen,et al., An Update onMonitoring Stellar Orbits in the Galactic Center, 2017,ApJ, 837, 30G
[4]Laura L. Watkins, Evidence for anIntermediate-mass Milky Way from Gaia DR2 Halo Globular Cluster Motions, 2019,ApJ, 873, 118W
[5] Rix.Hans-Walter et al.,The Milky Way’s stellar disk:Mapping and modeling the Galactic disk,2013,A&Arv, 21, 61R
[6] X. D. Chen et al., An intuitive 3Dmap of the Galactic warp’s precession traced by classical Cepheids, 2019,NatAs, 3, 320C
[7] Q. F. Xing et al., Evidence for theaccretion origin of halo stars with an extreme r-process enhancement, 2019,NatAs, 3, 631X
[8] Linda S. Sparke et al., Galaxies inthe Universe: An Introduction, 2007, ISBN 9781139462389, p 90.
主創(chuàng)簡介
王匯娟,中國科學(xué)院國家天文臺星云計劃研究員。主要從事恒星物理和高精度測光和光譜探測方法研究。
姜曉軍,中國科學(xué)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xué)院大學(xué)崗位教授。主要從事恒星物理和天文技術(shù)研究。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fù)【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fù)【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fù)【研學(xué)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xué)營
回復(fù)【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fù)【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fù)【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fù)【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fù)【觀鳥知識】,學(xué)習(xí)觀鳥相關(guān)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