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科學:這只沒有頭的雞活了18個月,還成了主人的“財富密碼”
發(fā)布時間:2021-01-20
瀏覽次數(shù):1121
環(huán)球科學:這只沒有頭的雞活了18個月,還成了主人的“財富密碼”
這只沒有頭的雞活了18個月,還成了主人的“財富密碼”

?

一首名為“奇跡麥克”的詩。圖片來源:沃特斯家族

?

失去了大半個頭之后,它的體重居然翻了3倍,從1.13千克到了3.63千克。這就是著名的“無頭雞麥克”(Mike the Headless Chicken)。麥克生于1945年,死于1947年,并在短短2年的生命中經(jīng)歷了大多數(shù)雞(和人)都無法想象的“酸甜苦辣”。它為主人帶來了每個月4500美元的收入,卻因一顆玉米粒命喪九泉。

?

1947年3月17日,一個年輕的生命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離開了世界。去世之時,麥克(Mike)只有23個月大,但已經(jīng)周游美國,擁有同輩不曾有過的傳奇經(jīng)歷。在鳳凰城一間酒店房間里用餐時,一顆玉米粒剛好卡在了麥克的氣管里,讓它窒息而死。

?

麥克是一只失去了頭的公雞。生于科羅拉多州一座偏僻農(nóng)場的它躲過了二戰(zhàn),卻險些沒能躲過成為人類食物的命運。9月10日下午,農(nóng)場主勞埃德·奧爾森(Lloyd Olsen)正在為晚上的家庭聚餐挑選食材,麥克這只懷恩多特雞(Wyandotte chicken)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備好砍頭斧,奧爾森想著手起斧落,為家人準備一頓烤雞。

?

奧爾森沒想到的是,斧頭落下后,麥克仍佇立不倒。這只無頭雞對“眼前”的一切感到無比困惑,如無頭蒼蠅般四處逃竄,還不時低頭嘗試啄食地上的飼料。奧爾森也對眼前的一切感到無比困惑,小心行事的他放過了麥克,留著它在農(nóng)場里過夜。根據(jù)奧爾森的曾孫,特洛伊·沃特斯(Troy Waters)的說法,當奧爾森第二天清晨見到“無頭麥克”時,它正在谷倉里熟睡,將早已不存在的頭搭在翅膀上。

?

接下來發(fā)生的事如《鹽湖論壇報》一篇報道的標題所言:“無首之雞從容地繼續(xù)生活”(‘Beheaded Chicken Calmly Lives On’)。

這只沒有頭的雞活了18個月,還成了主人的“財富密碼”

?

圖片來源:《鹽湖論壇報》

?

等等??怎么可能?

?

正如《鹽湖論壇報》上的報道所寫,“在親眼目睹之前,你大概是不會相信的;在親眼目睹之后,你大概還是不會相信?!?strong>在這出“事故”以后,奧爾森決定用心照料這只失去了頭顱的公雞。他給它喂食玉米和蟲子,還用眼藥水瓶給它喂水——這都得多虧麥克裸露的食道。

?

可是,一只沒有頭的公雞如何進食飲水呢?難道這些行為不需要大腦?在接受《現(xiàn)代農(nóng)民》雜志采訪時,阿肯色大學的禽類生理學家韋恩·金澤爾(Wayne Kuenzel)博士表示,奧爾森很可能在為麥克砍頭時不小心砍歪了,沒砍去整個大腦。這還要感謝雞碩大的眼睛:雞的眼眶之大,只有將大腦的前半部分向上擠,才能勉強裝下;因此雞的腦子從后往前,一般與地面呈四十五度角。于是,在血凝塊迅速止住麥克頭部流出的血后,麥克得以保住了它的左耳、大部分腦干(brainstem)和小腦(cerebellum)。

這只沒有頭的雞活了18個月,還成了主人的“財富密碼”

?

鴿子頭部的側(cè)面透視圖。雞的頭骨和大腦形狀與此相似,腦干和小腦位置較后。圖片來源: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1917)

?

在大腦最底端的腦干雖名氣不大,但卻可謂是大腦中最原始、最重要的部分。金澤爾博士指出,這是大腦中“對生存至關重要的部分”。在人腦中,腦干的重量只占腦總重的2.6%,但在包括英國在內(nèi)的多個國家,腦干損傷與死亡是臨床鑒定死亡的“金標準”。這都是因為腦干控制的都是基本的生存功能,例如呼吸、心跳和反射。

?

麥克還能運動——小腦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與腦的其他部分相比,小腦雖然在體積上不值一提,但其含有的神經(jīng)元數(shù)目比其他腦區(qū)加起來還多;這些神經(jīng)元對于運動功能來說不可或缺。小腦的保留,讓麥克能適應沒有頭的運動生活,還能通過微調(diào)一些基本的反射來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

?

同時,雖然右耳的缺失很可能讓麥克短暫地失去了大部分平衡感,但雞擁有一套“備用平衡系統(tǒng)”,即腰骶器官(lumbosacral organ);這套系統(tǒng)(和完好的左耳)讓麥克能在將來的18個月內(nèi)保持良好的平衡。

?

說到運動,還不得不提到所謂的“無腦”運動。實驗證據(jù)表明,在許多脊椎動物的脊髓(spinal cord)中存在著一套名為“中樞模式發(fā)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簡稱CPG)的神經(jīng)環(huán)路。早在1911年,托馬斯·布朗(Thomas Brown)就表明了簡單的化學刺激就能讓獨立于大腦的貓脊髓表現(xiàn)出有規(guī)律的運動模式。既然沒有大腦的脊髓也能產(chǎn)生規(guī)律運動,那么在有腦干統(tǒng)籌的情況下,脊髓中的CPG能產(chǎn)生的運動模式就應更加復雜且整齊——著名德國生理學家埃里克·馮·霍爾斯特(Erich von Holst)在1960年為此提供了實驗證據(jù)。毋庸置疑,“無頭麥克”的脊髓中無疑也有CPG,它僅剩的腦干和小腦也能與CPG配合,完成日常的行走、跑動等動作。

?

多虧了一雙大眼,麥克不僅活了下來,還能繼續(xù)做它最喜歡做的事:進食、飲水、呼吸、行走。沃特斯說:“上世紀40年代,他們(奧爾森夫婦)只有一個小農(nóng)場,生活艱苦拮據(jù)?!庇谑?strong>在麥克逃過一劫并名揚四方、一個“雜耍星探”來邀請奧爾森夫婦帶麥克出門巡演時,奧爾森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

名譽全國,死于玉米粒

?

麥克雜耍演出的第一站是鹽湖城(Salt Lake City)和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麥克在當?shù)氐难莩鲈斐闪肆餮运母Z。有人說,在親眼目睹麥克的表現(xiàn)后,猶他大學的科學家手術移除了許多雞的頭顱,只為了重現(xiàn)奧爾森的“壯舉”。接下來,他們又去到了加利福尼亞州和亞利桑那州,接著沿著美國東南部,一直巡演到了奧爾森農(nóng)場的收割季節(jié)——他們得回家收莊稼了。

?

這場巡演讓奧爾森夫婦和麥克成了名。《時代雜志》和《生命》都花大篇幅報道了“無頭雞麥克”的故事,而麥克的名字更是登上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一度有傳言稱,奧爾森夫婦還為麥克雇了一位經(jīng)紀人。在約翰·勞埃德(John Lloyd)和約翰·米欽森(John Mitchinson)的《非常識之書》(The Book of General Ignorance)中,他們寫道:

?

“名聲鼎盛之時,麥克一度月入4500美元(注:折合如今83723.79美元),身價達到10000美元。它的成功刮起了一陣砍頭‘山寨貨’之風,但沒有一只山寨貨能活過2天。

?

在回家的途中,奧爾森夫婦和麥克經(jīng)過了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大紅大紫的麥克就在鳳凰城經(jīng)歷了飛來橫禍:卡在麥克氣管中的一粒玉米粒,奪走了它的生命。它本來或許不必死:奧爾森一般會隨身帶著一個滴管,方便他用水幫麥克清理氣管;但就在他們下榻鳳凰城汽車旅店的前一天,奧爾森將滴管落在了某個演出現(xiàn)場。

?

就這樣,一粒玉米粒嗆死了麥克。但好消息是,由于麥克失去了除腦干和小腦以外的腦區(qū),它也自然無法感受痛覺。這就意味著,那場失敗的砍頭和那顆惱人的玉米粒,并未給麥克增添一絲一毫的痛苦——實際上在2012年,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安德烈·福特(André Ford)還打算用同樣的方法,減輕工廠、農(nóng)場里的屠宰過程對雞造成的痛苦。很可惜,目前為止還沒人采用他的提議。

?

麥克去世后的幾年內(nèi),“奧爾森一直(跟別人)說他將麥克賣給了雜耍圈子里的人,”沃特斯說,“直到他去世前那幾年,奧爾森才終于承認麥克死了,而且一切都是因為他的疏忽?!蹦躯溈怂篮蟀l(fā)生了什么呢?沒有人知道。《科學美國人》的一篇報道稱“奧爾森帶著麥克的遺體前往猶他大學進行尸檢??”,但沃特斯卻在英國廣播電臺(BBC)的采訪中說,“我敢打賭,他(奧爾森)肯定把麥克丟在了農(nóng)場和鳳凰城之間的公路旁;沒準幾只土狼還把麥克給吃了?!?/p>

?

不論如何,麥克成了科羅拉多州民眾的一個“精神圖騰”。如今,每逢5月的第三個周末,科羅拉多州弗魯塔市(Fruita,奧爾森農(nóng)場的所在地)都會慶?!?strong>無頭雞麥克之日”。在這一天造訪弗魯塔,你就能與當?shù)厝艘黄饏⒓印跋駸o頭雞一樣跑吧”5公里馬拉松比賽,還能在麥克的雕像旁享受尤其好吃的烤雞——當?shù)厝怂坪醪⒉挥X得這有什么奇怪的。

、

這只沒有頭的雞活了18個月,還成了主人的“財富密碼”

?

弗魯塔市中心的“無頭雞麥克”雕塑。圖片來源:David Herrera,通過CC BY 2.0協(xié)議分享

?

(撰文 | 羅丁豪)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