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波浪谷是如何形成的呢
作者:田維
發(fā)布時間:2021-04-07
瀏覽次數(shù):4748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北部朱紅懸崖的帕利亞峽谷,有一個神奇的地方。遠遠看上去,砂巖上的紋路猶如波浪一般,迷人又耀眼,人們稱之為“波浪谷”。上世紀80年代,波浪谷被首次發(fā)現(xiàn)。由于其中各處的地貌大同小異,巖石的顏色和形狀非常相似,所以很難根據(jù)地形判斷方向,身處其中很容易迷路。那么,這種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早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時代,巨大的沙丘不斷沉積,逐漸形成了波浪谷巖石的復雜層面。紅沙不斷被地下水浸漬,一層一層地覆蓋在沙丘之上,日積月累,水中的礦物質(zhì)逐漸把沙丘凝結成了砂巖,并呈現(xiàn)出層疊狀的結構。砂巖呈現(xiàn)紅色,主要是由其中的鐵和錳氧化而成,這些顏色不是一成不變的,往往在交錯處和角落里形成更加復雜和抽象的圖案。波浪谷巖石上奇妙的纖細紋路是對沙丘沉積運動過程的清晰展示。

  

  澳大利亞西澳洲中部的沙漠中存在著波浪巖,其形貌與波浪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巨大的波浪巖高達15米,長約110米,從遠處看,宛如從地面上騰起的滔天巨浪,十分壯觀。不同于美國的波浪谷,澳大利亞的波浪巖是由花崗巖石構成,它的形成要追溯到10億年前。白天,花崗巖的表層受到太陽光的照射溫度很高,并且溫度逐漸傳遞到巖石內(nèi)部,當巖石內(nèi)部溫度逐漸升高時,已經(jīng)到了晚上,此時巖石表層的溫度開始下降,而巖石內(nèi)部的高溫還未來得及退去,又開始受熱膨脹,導致巖石表層剝落。在風蝕作用、長期的晝夜溫差變化和風吹日曬下,最終形成了波浪巖。波浪巖的顏色和波浪谷也不同,呈現(xiàn)黑色、灰色、紅色、咖啡色和土黃色的條紋,并且在陽光照射下,還會發(fā)生變化。

  無論是波浪谷還是波浪巖,所有奇特的地貌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時間留下的美麗痕跡,更是大自然留給世人珍貴的禮物。

  本文由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第二分校一級教師王和意進行科學性把關。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chuàng),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作者: 田維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