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的土偏紅,中部的土偏黃,東北的土則多為黑色,土壤的顏色儼然已經成為各地的“名片”與象征了。
其實,在古代,人們就已經掌握了土壤顏色的大致分布規(guī)律。北京中山公園的明代社稷壇內就擺放著寓意華夏疆土的五色土——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黃。
社稷壇五色土(圖片來自中國數(shù)字科技館網站)
黑的、紅的、黃的......土壤的顏色是誰調的?
雖然古代的五色土已經將我國不同地區(qū)的土壤顏色分布大致體現(xiàn)出來,但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顏色不一樣,人們并不知道答案。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如今土壤的顏色有了更為科學細致的劃分,比如黑色、紅色、黃色、磚紅色、紫色、棕色、黃棕色和灰白色等等。經過科學家們的取樣研究,土壤顏色的奧秘也逐漸被揭開。
土壤腐殖質的含量與礦物組成是影響土壤顏色的主要因素,前者主要影響土壤顏色的深淺,后者主要影響土壤的主色調。
您可能要問了,啥是腐殖質?
簡單來說,腐殖質是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后的動植物殘體碎渣形成的一類黑乎乎的膠體狀物質,“長得很丑,但很溫柔”。腐殖質雖然其貌不揚,但是富含營養(yǎng),可以為植物提供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腐殖質之所以顏色較深是因為它含有棕色的胡敏酸和黑色的胡敏素,這兩種物質的組成基團具有深色光學特性,導致腐殖質看上去黑乎乎的。因此,土壤腐殖質越多,土壤顏色越發(fā)黑偏深。
土壤腐殖質含量給土壤的深淺定下基調后,土壤礦物就開始給土壤“調色”了。當土壤中以氧化鐵為主要成分的赤鐵礦含量較高時,土壤越偏紅或紅棕色;當土壤中以水合氧化鐵為主要成分的針鐵礦含量較高時,土壤則呈現(xiàn)黃色;當土壤中鹽分含量越高,比如鈉鹽、二氧化硅和碳酸鈣等較多的時候,土壤則可能越偏白;如若土壤由紫色砂巖、頁巖風化物形成,則土壤會呈現(xiàn)出紫色等等。
除此之外,土壤的顏色也會受到土壤顆粒大小和土壤含水量等的影響。
通常來說,黑土地肥力高,盛產糧食作物,比如玉米、大豆和小麥等;紫色土壤肥力也相對較高,除了旱地糧食作物外,還多種植棉花、油菜和柑橘等;紅壤一般酸性較高,肥力相對較低,通常適合種植水稻、茶、甘蔗和柑橘等;黃壤通常要比紅壤濕潤,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山區(qū),除了常見的農作物外,黃壤也產茶葉和蔬菜。
五顏六色的土壤(圖片來自中國土壤學會網站)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