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世界上最小的青蛙
作者:蛙鳴蛇舞
發(fā)布時間:2021-04-09
瀏覽次數(shù):7543

  青蛙中的“小矮人”

  2011年,科學(xué)家在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東南部一座與世隔絕的山脈進行考察時,發(fā)現(xiàn)了兩種體型超小的青蛙,刷新了當時的世界紀錄。

  其中一種拉丁名為Paedophryne dekot(dekot在當?shù)卣Z中意為“很小”),翻譯成中文可以叫“小童蛙”。成年雌性小童蛙的體長僅有8.5-9.0 mm,大約是成年人大拇指指甲蓋長度的一半。另一種童蛙的拉丁名為P. verrucosa?(verrucosa意為“長滿疣粒”),這里暫時翻譯成 “多疣童蛙”。成年雌性多疣童蛙的體長僅有8.8-9.3 mm,比雌性小童蛙稍大,雄性僅有8.1-8.9 mm(因為沒有采到雄性小童蛙,所以沒有雄性小童蛙的體長數(shù)據(jù))。

    

  小童蛙(A-B)和多疣童蛙(C-D)(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小童蛙(P. dekot,左)和多疣童蛙(P. verrucosa)(A-C刻度尺為5 mm,D-E刻度尺為1 mm)(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此前的體型最小青蛙紀錄保持者也是Paedophyrne(童蛙屬)家族成員,身長大約在10毫米左右。新發(fā)現(xiàn)的這兩種青蛙體長都不到1厘米,不僅是地球上已知最小的青蛙種群,同時也是地球上最小的四足動物或者說四足脊椎動物——蛙中“小矮人”實至名歸。

  如何找到迷你蛙?

  如此迷你的青蛙,很難通過肉眼觀察發(fā)現(xiàn)。那么,科學(xué)家是如何發(fā)現(xiàn)它們的呢?

  答案是聞聲尋蛙!與其他大部分小型蛙類類似,所有的童蛙都棲息在落葉層,很難通過肉眼發(fā)現(xiàn)。科學(xué)家通過傾聽它們的叫聲,而后找到叫聲的源頭;靠近聲源后,把臉貼在地面上,尋找迷你青蛙的蹤跡,進而確定這些小生靈的位置。當然,即便發(fā)現(xiàn)它們了,想要徒手抓住它們絕非易事。這些小東西會像蟋蟀一樣跳,一會跳到這兒,一會又跳到那兒,很難抓到。

  

  多疣童蛙鳴聲的波形圖(A)、頻譜圖(B)和語圖(C)(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人外有人,蛙外有蛙

  小童蛙坐上世界最小青蛙的“寶座”不到一年,就被另一種青蛙取代了。

  2012年,科學(xué)家在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迷你青蛙,再次刷新紀錄。新發(fā)現(xiàn)的阿馬烏童蛙(P. amauensis)平均體長僅有7.7 mm,比小童蛙(P. dekot)還小,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世界上最小的青蛙。

    

  阿馬烏童蛙(D硬幣直徑17.91 mm)及其鳴聲(E)(圖片來源:參考文獻4)

  此前,地球上已知最小的脊椎動物是一種魚(Paedocypris progenetica),成年個體體長最小記錄是7.9 mm。阿馬烏童蛙的發(fā)現(xiàn)不僅刷新了蛙類體型最小的記錄,而且刷新了脊椎動物體型最小的記錄——阿馬烏童蛙成為了目前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動物。想打破巨諧蛙“最大青蛙”的記錄幾乎沒有可能了,畢竟如此“龐然大物”經(jīng)過了這么多年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概率很低;但打破阿馬烏童蛙“最小青蛙”和“最小脊椎動物”的記錄還是很有可能的。

  為何如此“迷你”?

  童蛙屬新物種的陸續(xù)發(fā)現(xiàn),打破了人們對蛙類和脊椎動物小型化的認知,證明這些小型物種的出現(xiàn)絕非偶然,它們很可能代表著一個以前未被認可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那么,為何這些青蛙體型會如此“渺小”呢?

  一種猜測認為這個種群的青蛙只生活在雨林地面的樹葉上,它們之所以進化出如此小的體型可能是為了適應(yīng)不被其他動物利用的環(huán)境。這些迷你青蛙可以用螨類等體型微小的獵物填飽肚子,但對于體型較大的青蛙來說,顯然做不到。

  另一種猜測認為身體縮小是對氣候變化的適應(yīng)。研究表明由于氣候變化,許多物種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小型化趨勢。許多物種可能會遵循基本的生態(tài)和代謝規(guī)則,對持續(xù)的氣候變化做出反應(yīng)進而縮小體型。

  截至2020年7月14日,世界上共有兩棲動物8205種,其中7238種青蛙和蟾蜍。在種類如此繁多的大家族中,有的青蛙會“飛”,有的能鉆洞,有的會長“胡子”……也有“蛙中巨人”巨諧蛙,“蛙中小矮人”阿馬烏童蛙!走進大自然,你也能發(fā)現(xiàn)這些迷人的青蛙!

  參考文獻

  [1] Daniel NN, Josue WP, Mpoame M. Gastro-intestinal helminths of goliath frogs (Conraua goliath) from the localities of Loum, Yabassi and Nkondjock in the Littoral Region of Cameroon.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015, 4:146-149.

  [2] Marvin Sch?fer, Sedrick Junior Tsekané, Tchassem FAM, et al. Goliath frogs build nests for spawning - the reason for their gigantism?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 2019, 53(21-22):1263-1276.

  [3] Kraus. At the lower size limit for tetrapods, two new species of the miniaturized frog genus Paedophryne (Anura, Microhylidae). ZooKeys, 2011, 154: 71-88.

  [4] Rittmeyer EN, Allen A, Gründler Michael C, Thompson DK, Austin CC, & Etges, WJ. Ecological guild evolution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world's smallest vertebrate. Plos One, 2012, 7(1), e29797.

  [5] Sheridan JA, Bickford D. Shrinking body size as an ecologic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1, 1(8):401-406.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fù)【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fù)【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fù)【研學(xué)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xué)營
回復(fù)【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fù)【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fù)【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fù)【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fù)【觀鳥知識】,學(xué)習(xí)觀鳥相關(guān)科普知識
回復(fù)【博物學(xué)院】,了解更多博物學(xué)院活動詳情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guān)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xué)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