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科普:人體小“零件”有大作用
發(fā)布時間:2021-06-10
瀏覽次數(shù):1343
人體科普:人體小“零件”有大作用

人類的身體構造十分復雜,各個器官和組織之間相互協(xié)作共同構成了人體這臺精密的“機器”。而除了一些大型器官外,要完成人體復雜的生理功能,也離不開一些小“零件”。

人體小“零件”有大作用

眼睛里多了一層膜

從前,科學家認為人類的角膜可分為5層,依次為:上皮細胞層、前彈力層、基質(zhì)層、后彈力層和內(nèi)皮細胞層,它們分別起著滋養(yǎng)、保護和補充細胞等作用。不過,2013年,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經(jīng)過實驗發(fā)現(xiàn),原來角膜還有第六層。

人體小“零件”有大作用

研究人員用捐獻的眼球來做實驗。他們將微小的空氣氣泡注入角膜,把其中的各個結構層分離開來,然后在電鏡下進行觀察。結果在角膜基質(zhì)層和后彈力層之間多分出了一層1微米厚的薄膜,研究者用他自己的名字將之命名為“杜瓦層”。

杜瓦層雖然只有1微米厚,但其韌性卻非常好,能夠承受1.5到2個大氣壓的壓力,是保護眼球的“主力軍”。一旦眼淚或創(chuàng)傷使杜瓦層受損,會導致包括急性角膜水腫和角膜營養(yǎng)不良等眼部疾病。

誰的耳朵會動

在一些綜藝節(jié)目中,我們會看到有些明星把舞動耳朵當成特殊技能來展示,可旁邊的人即使再怎么擠眉弄眼,耳朵也紋絲不動,難道這是一種超能力嗎?

其實,這不是超能力,反而可能是返祖現(xiàn)象。我們在貓、狗、兔和馬等許多動物身上都看到過耳朵轉動或抖動的現(xiàn)象,那是它們在辨識聲音。耳朵向不同方向轉動,能夠增加聲波收集、提高聽覺能力,具有這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力才能使動物們免受外敵的侵襲。而遠古人類的耳朵也能轉動,同樣是為了提高聽覺能力。不過隨著人類不斷進化,能夠直立行走且能靈活轉動頸部,我們的視野范圍擴大了,不再那么依賴聽力來獲知周圍的信息。

漸漸地,驅(qū)動耳朵運動的肌肉逐漸退化,所以大多數(shù)人的耳朵都不再能自由運動了。人類耳廓附近還殘存的動耳肌——耳上肌、耳前肌和耳后肌,現(xiàn)在就和韌帶一樣,僅僅起著固定耳廓的作用了。而那些還能輕松舞動耳朵的人,就是像祖先一樣,動耳肌還較為有力,能夠在神經(jīng)支配下牽動耳廓,讓耳朵自由運動。

會動的舌骨

人體內(nèi)的骨頭幾乎全部是一塊塊連接在一起的,唯一的例外就是舌骨,它不與其他任何一塊骨頭相連。舌骨呈U形,位于舌的根部,舌頭附著在舌骨上。舌骨由顱骨底部的肌肉和韌帶及上方頜骨固定,但是這種固定是靈活的,舌骨能在肌肉的牽引下活動。正是因為舌骨能靈活活動,人類才能吞咽、呼吸和說話。

原始哺乳動物的舌骨就已經(jīng)與身體的其他骨頭分離,能夠自由活動了??茖W家在侏羅紀時期的原始哺乳動物微小柱齒獸的化石上發(fā)現(xiàn)了完整的舌骨。當牙齒切碎食物后,舌骨移動,牽引著小塊的食物向消化道下移,這與舌骨無法移動的其他動物截然不同,那些動物只能通過消化道肌肉的收縮直接吞噬食物。舌骨移動產(chǎn)生的吸力也有利于哺乳動物吸乳。

舌骨移動的另一個好處是利于發(fā)聲。當舌骨位置向后方和上方移動時,舌骨和甲狀骨之間的距離拉長,聲波的通道——喉腔變大,這時,發(fā)出的聲音音量會增大,聲調(diào)也更高。反之,聲音的強度和頻率也會改變。這樣,人們發(fā)出的聲音才有了高低起伏的改變。聲音不同代表的意義也不同,語言就誕生了。

神奇的人中

人中指的是嘴唇與鼻子之間的槽狀部分。如果問你人中的作用,可能你只能想到古裝電視劇中有人昏倒時通過按人中將他喚醒。這種方法有一定道理,因為人中附近有一些重要穴位,大力按壓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提高血壓,讓其神志清醒,這種方法對休克和高燒引起的驚厥很有效。

不過除此之外好像就說不上其他作用了。在動物身上,比如狗,人中的存在有利于它從空氣中捕捉水分子,保持鼻子濕潤以提高嗅覺。但在人身上,這個作用并不明顯,因為人類感知外界主要依靠視力,而不像動物一樣過度依靠嗅覺。

然而,科學家依然對人中充滿興趣,因為人中在胚胎中的形成時期非常特別。我們的臉部并不是一開始就這樣完整的。胚胎發(fā)育初期,細胞團獨立分化成臉部的一半,從第六周開始,兩邊的細胞開始拼接在一起,慢慢組成一張完整的臉,而人中就是在拼接的過程中形成的。

兩側的細胞團逐漸接觸融合在一起,形成鼻和上唇,未來將發(fā)育成人中的地方,肌肉和血管等組織較臉部其他部位少得多,所以拼接完成后,這個部位凹陷下去,人中就自然形成了。可以說,人中的形成標志著臉部成功合成。如果人中沒能形成,就意味著發(fā)生了肌肉和血管分布均勻或“拼接”不對齊等錯誤,那么就很可能導致嬰兒天生兔唇。理解了人中的成因,也許就能解開兔唇的形成之謎,從根本上杜絕兔唇的產(chǎn)生。

藏起來的唾液腺

唾液腺指的是口腔內(nèi)分泌唾液和消化酶的腺體,可濕潤口腔,有利于吞咽和說話。過去,我們只發(fā)現(xiàn)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較大的唾液腺,但最近,科學家在鼻子后面又找到了一個新的大唾液腺——隆凸唾液腺。

隆凸唾液腺的發(fā)現(xiàn)純屬偶然。荷蘭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原本在為前列腺癌患者做檢查,他們將一種放射性的示蹤劑注入患者體內(nèi),這一示蹤劑與前列腺抗原結合,然后用檢查前列腺癌常用的成像技術拍照,相關部位清晰可見。

人體小“零件”有大作用

巧合的是,這種成像技術也非常擅于發(fā)現(xiàn)唾液腺組織。在所有受試者的掃描片中,都發(fā)現(xiàn)了一個位于咽鼓管(連接咽喉和中耳的管道)隆起的軟骨上長約3.9厘米的唾液腺,而這個位置原本被認為沒有大型唾液腺的。為了進一步確認這個唾液腺的存在,研究人員解剖了兩具捐獻尸體的鼻咽部,證實了這一新發(fā)現(xiàn)的唾液腺是真實存在的,它與其他唾液腺一樣都由黏液腺組織和流入鼻咽部的導管構成,很可能起到潤滑和濕潤上咽喉部的作用??磥?,我們能順暢地呼吸和發(fā)聲也離不開它的幫助。

科學發(fā)展到今天,我們對人體仍然沒能夠完全認識。不知道未來人體還會有什么驚喜等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