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TA,悲歡如何相通?新研究揭示共情神經機制
來源:科普中國
發(fā)布時間:2025-01-02
瀏覽次數:1105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良好的溝通常常是建立在共情與理解的基礎上的。但是,常言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不是別人,又怎么對別人的情感進行共情與回應?實際上,科學家們已經發(fā)現,人類的大腦中存在對他人情緒產生共鳴的神經機制。

近日,一項研究發(fā)現大腦中的一組神經元具有“情緒記憶”的功能,能夠將自己體驗過的情緒“記錄”下來,并調節(jié)對他人情緒的反應。這項研究于2024年12月3日發(fā)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作者是意大利技術研究所(IIT)的Francesco Papaleo領導的科研團隊。

心理學研究已經發(fā)現,人類對他者情緒的反應受到自身過去情緒經歷的強烈影響。當觀察到另一個人經歷與自己類似的情緒情境,例如感到壓力,我們可能會有兩種不同的反應。一方面,我們可能產生共鳴,增強理解他人的能力,對別人的情感觸動更為敏感。另一方面,它則可能引起自我痛苦,導致我們回避他人。

該研究通過小鼠實驗發(fā)現,動物中也發(fā)生類似的現象:回憶負面經歷會強烈影響對他者相同情緒狀態(tài)的反應。這表明,即使是動物也能特別識別情緒狀態(tài),并在沒有直接看到觸發(fā)刺激的情況下相應地做出反應。

研究發(fā)現,小鼠之間在共情之后是更加親近還是進行回避,取決于不同的因素?!斑@些反應在雌性中受發(fā)情周期影響,而在雄性中受支配地位的影響?!毖芯繉懙馈?/p>

Papaleo的團隊確定了前額葉皮層在這些社會認知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他們發(fā)現了一組特定神經元細胞是基于情緒自我體驗對他者情緒反應的關鍵調節(jié)器。這些神經元產生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這是一種參與應激反應機制的分子。研究發(fā)現,它們作為一種情緒記憶發(fā)揮作用,影響對社會情緒刺激的反應。

研究者們通過體內微末端鈣成像技術發(fā)現,只有經歷了相通的負面自我體驗(如壓力)時,內側前額葉皮層的CRF神經元對他者的壓力反應才更活躍。而當研究者通過基因技術敲除小鼠體內的CRF基因從而抑制其在內側前額葉皮層的表達時,曾經有過壓力體驗的小鼠對其他小鼠壓力情緒的反應減弱了。

該研究還通過光遺傳學實驗發(fā)現,這些神經元若受到更高程度的激活,則小鼠共情之后采取的行為會從偏好和親近向回避轉變。

以這種精確的方式理解這些大腦機制,可以幫助闡明人類對他人情緒反應的許多方面,”該研究提到,“例如,為什么根據過去的情緒經驗,有些人傾向于在壓力下回避他人,而其他人更傾向于幫助他人?!?/p>

研究為理解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自閉癥和精神分裂癥等疾病提供了新的見解。識別調節(jié)共鳴反應的特定大腦機制可以幫助臨床研究開發(fā)新的靶向療法,也能夠幫助改善在各種精神狀況中觀察到的異常情緒反應。

策劃制作

來源丨澎湃新聞

責編丨王夢如

審校丨徐來 林林

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展示

點擊查看 中國科普資源名錄 資源需求


歡迎掃碼關注深i科普!

我們將定期推出

公益、免費、優(yōu)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