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當一場音樂會以你最喜歡的歌曲開場時,你通常會被音樂深深吸引,愉快地敲打節(jié)拍并隨著旋律搖擺。而在你周圍,人們陶醉于同樣熟悉的音樂中。你會看到其中許多人在唱歌,燈光隨著節(jié)奏閃爍,有的歌迷在跟著節(jié)拍鼓掌,有的揮舞著手臂,有的跳著舞。表演者和聽眾似乎融為一體,就像燈光秀與節(jié)拍一樣同步。
《NeuroImage》雜志上的一篇新論文表明,觀眾和表演者的大腦活動中可以產(chǎn)生某種同步。研究發(fā)現(xiàn),大腦活動同步程度越高,觀眾越欣賞表演。這個結果讓我們更加了解音樂交流的本質(zhì),并闡釋了音樂可以帶來的深度體驗:我們一起跳舞,感受著相同情感的同時,我們的神經(jīng)元也一并被觸發(fā)。
在這項研究中,一位小提琴家演奏并錄制了十二小段不同的樂曲,接著把錄制視頻播放給聽眾。研究人員通過測量血液中的含氧量來追蹤記錄大腦區(qū)域的活動變化。(含氧量多意味著該區(qū)域大腦活躍,這是因為身體會提供能量支持,使該區(qū)域的神經(jīng)元保持活躍。)結果發(fā)現(xiàn),音樂表演增加了與理解模式、人際意圖以及表情相關的大腦區(qū)域中的富氧血液的流量。
研究總共播放了12段大家熟知的音樂作品,包括“雪絨花”、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圣母頌”和“友誼地久天長”、以及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歡樂頌”等。研究人員將表演期間收集的音樂家的大腦活動數(shù)據(jù)與視頻播放期間收集的16位聽眾的大腦活動數(shù)據(jù)進行了比較。
結果發(fā)現(xiàn),所有的音樂作品都使音樂家和聽眾之間的大腦活動同步,尤其是那些更受歡迎的作品表演。在每段曲目剛開始時,大腦之間的一致性都是微乎其微的,但在曲目快要收尾時,大腦間的一致性通常達到頂峰。作者解釋說,聽眾需要時間來初步了解音樂風格,接著才能夠欣賞表演,因為表演必須符合聽眾的期望。
大腦活動的一致性出現(xiàn)在大腦的左腦半球,位于一個稱為顳頂交界(temporal-parietal junction)的區(qū)域。 這個區(qū)域?qū)τ诠睬椤⒗斫馑说乃枷牒鸵鈭D以及用于表達思想的言語工作記憶很重要,它的作用可能在于通過檢索聲音和形式來引起對音樂的期望。
但是,左腦半球?qū)iT用于對言語的詮釋,而右腦半球最常與音樂旋律的詮釋相關聯(lián)。在右腦半球中,識別音樂結構和模式的區(qū)域(額葉下皮質(zhì))和理解人際交往的區(qū)域(額葉下皮質(zhì)和中央皮質(zhì))會產(chǎn)生同步化的現(xiàn)象。這些區(qū)域還涉及“鏡像神經(jīng)元”,這是一種被認為能夠反映或內(nèi)化他人思想和行為的腦細胞。
鏡像神經(jīng)元既能控制運動,又能對看到的景象作出反應,所以人們認為,在被動的只進行觀察的過程中,鏡像神經(jīng)元的活動是對他們之后主動控制運動的彩排。曾經(jīng)有人認為它們是模仿和共情的生物基礎,共情是我們理解他人行為和意圖的源泉。鏡像神經(jīng)元涉及從自閉癥到藥物濫用的方方面面,然而,控制運動的神經(jīng)通常也參與感知,尤其是在聽音樂時,肢體運動的姿勢會隨著旋律或節(jié)奏而變化。的確,聽覺皮層征募了大腦中控制運動的區(qū)域,這顯示了運動與我們對音樂的理解之間有著與生俱來的聯(lián)系。難怪你和同伴在聽音樂會時會跟著音樂舞動,因為這是你理解音樂和參與其中的方式。
因為音樂是一項集體活動,所以經(jīng)常用它來研究大腦的協(xié)調(diào)性功能。一些研究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測量了聽眾之間的同步大腦反應,另一些則通過使用腦電波圖來追蹤表演者的腦電活動,以研究表演者的協(xié)調(diào)動作。 這項新研究并沒有探究表演者間的關系或者聽眾群體間的關系,而是研究了聽眾和表演者之間的關系。該研究不僅追蹤了這些人在聆聽音樂期間大腦活動的協(xié)調(diào)程度,而且還研究了這種協(xié)調(diào)與音樂享受之間的關系。你可能不會意識到,音樂會上假裝彈吉他的人與真正的演奏者間的大腦活動超出你想象的接近。
每種探索這些關系的方法都各有其優(yōu)缺點。例如,這篇新論文使用了一種稱為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的技術,該技術可測量富氧血液的流量,卻無法像fMRI一樣透視大腦去研究更深的結構。然而,fNIRS的主要優(yōu)點是它不需要大型昂貴的儀器,因此受試者在測試時不那么受約束,比如說,小提琴手無法在MRI儀器里面演奏,而使用fNIRS技術卻可以做到。
值得一提的是,表演者和聽眾之間能觀察到的同步程度與音樂的享受程度有關。這種愉悅感可以讓音樂有效地促進積極的社會行為。音樂的愉悅性可以歸因于大腦右半球的腦電活動的同步,在愉悅的氛圍中,音樂會引起更多的注意力,這能使人們在聆聽喜愛的曲目時產(chǎn)生震撼的感覺并沉浸其中。 這篇《NeuroImage》論文的作者表示,聽眾的享受程度與音樂和期待形式的匹配程度有關,但其他研究表明,最大程度的音樂愉悅感與驚喜程度相關。驚人的是,即使是悲傷的音樂也可以帶來極大的享受。例如,Mimì在歌劇《波西米亞》(LaBohème)中的病情和悲慘死亡充滿了悲傷、無盡的遺憾以及失去的救贖機會,但音樂最終使觀眾感受到了苦樂參半的超然體驗。
無論是獨自聆聽藝術家的錄音,還是和眾多的觀眾一起欣賞管弦樂隊的演奏,音樂都是一種共享的體驗,將我們的智力、情感和肢體動作融為一體。我們一起敲打節(jié)拍,齊聲擺動。這種音樂的體驗挑戰(zhàn)了我們對模式識別的認知,讓我們在驚訝時感到愉悅,甚至可以享受它所表達的悲傷。音樂將我們內(nèi)心的、聽眾之間的、表演者之間的以及聽眾和表演者之間的體驗過程聯(lián)結在一起,同頻共振。
撰文:Robert Martone,一位具有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專長的研究科學家。翻譯:董雨榛
審校:殷姝雅
引進來源:科學美國人
引進鏈接: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music-synchronizes-the-brains-of-performers-and-their-audience/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