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普:99%北方人不認識的水果,名字非常糊弄
來源:博物
發(fā)布時間:2021-07-01
瀏覽次數(shù):784

前兩天,在微博上有一種水果突然火了,大部分北方人,甚至華中地區(qū)的人都表示從沒見過這玩意。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我就不讓大家投票了(就算投票,正確率肯定也很感人),直接公布答案——這種水果叫做黃皮,或者黃皮子。

不是黃皮子墳?zāi)莻€黃皮子,那是動物。估計我們的多半讀者也沒吃過這家伙,沒吃過不要緊,我們來說一說。博物嘛,格物致知,看就當(dāng)吃。

黃皮熟了,沖!

沒有地位,名字都很糊弄

黃皮聽起來像個俗名,然而它的大名還就叫黃皮,通俗易懂,十分糊弄。足見它在歷史上并沒有引起什么重視,否則別說生在在南方,就是生長在南亞、南美,什么榴蓮、鮑魚果,北方人照樣能吃到。

這主要是賴黃皮自己,個兒小,吃著麻煩。味道嘛,酸甜,還有點苦,還有點香料那種“辛”的感覺。當(dāng)然,隨著栽培選育,有些品種味道好起來了,這個后面說。

黃皮

黃皮的花

圖片來源:plantsnews

先來看看古人怎么說黃皮的?!栋碎}通志》把黃皮稱作黃檀子,《廣東通志》則是叫做黃彈子,《本草求原》把黃皮稱為金彈子,名字起得都同樣糊弄,也很不統(tǒng)一,地位可見一斑。

《嶺南雜記》說的比較細:“黃皮果大如龍眼……瓤白如豬肪。有青核數(shù)枚,酸澀不成味,久之少甘……小兒嗜之。”翻譯過來就是:這東西又酸又澀,不叫個水果,你要非說它甜吧,多咂么會兒也有點。反正成年人誰吃它??!

在水果普遍難吃而缺少的古代,黃皮都混不上個成人食品,我還能說啥呢?

事實上,黃皮在古代典籍中,主要是以藥的身份出現(xiàn)的。它的果、皮、核,甚至根都入藥。

作為橘子、柚子的親戚,同為蕓香科的黃皮也充滿著酸辛味道的揮發(fā)油,這是古人從自然界中難以獲得的東西,用來開胃解暑助消化還是靠譜的。

黃皮的核長的很有型,含油率很高

圖片來源:plantsnews

不過因為缺少蕓香科部分物種特有的“汁胞”(就是果粒橙的那些“果?!保?,黃皮肉的口感和橘子、柚子甚至金橘都差異明顯,沒有這些大哥美味多汁的特點,倒是有點像酸的龍眼或者葡萄。

啥?這不是龍眼嗎?

既然說到龍眼,我先放張圖,你來看看分別是什么。

來,投票!

左側(cè)是黃皮,右側(cè)是龍眼

黃皮和龍眼確實非常相似。加之兩者的產(chǎn)區(qū)都是兩廣、海南、云南等最南的省份,所以在生活里被錯認是相當(dāng)容易的事。

其實仔細看,它們的區(qū)別是很大的。黃皮是蕓香科的,本質(zhì)上是個“小橘子”,它的種子是“橘子籽”而不是“荔枝核”樣子。黃皮的皮有一點毛,和龍眼鱗片狀的干皮也不一樣。最好區(qū)分的是葉子,兩者雖然都是羽狀復(fù)葉,但是一奇一偶,區(qū)別明顯。啥?忘了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和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的區(qū)別了?唉,看圖!

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和偶數(shù)羽狀復(fù)葉

靈魂畫手:老信

看了我的靈魂畫作就明白了吧,黃皮是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這一大串葉子的尖尖上有一片小葉,龍眼就沒有這一片,像個“非”字。

還有人會弄混黃皮和金橘(大名金柑),這兩者其實也好分辨,金橘是單葉,果也是單生或者兩三個擠在一起,不是黃皮這樣一大嘟嚕。果子就更明顯了,金橘皮橙色,里面有汁胞;黃皮倒更像龍眼,胳膊肘往外拐。

金橘明顯是橘子的至親

其實,還有一種水果更容易和黃皮弄混,只是我們不熟悉,這就是泰國名產(chǎn)龍宮果(國內(nèi)也叫龍貢果、龍功果、榔色果等),拉丁文名叫Lansium domesticum,而黃皮的拉丁文名叫Clausena lansium。

發(fā)現(xiàn)什么了嗎?對,黃皮的種加詞就是龍宮果屬(也譯作榔色木屬、?木屬)的屬名。

泰國皇室喜歡吃的龍宮果,它果肉分瓣,容易區(qū)分

圖片來源:Ahmad Fuad Morad

這在生物命名上不稀奇。比如有一種常見的野草叫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而黃耆屬有一種叫Astragalus melilotoides,就是因為它長的像草木樨,所以它的中文名也叫“草木犀狀黃耆”。所以,如果直譯,黃皮應(yīng)該叫“龍宮果狀黃皮”,只是我們久有中文稱呼,就不用譯名了??梢?,連給它命名的植物學(xué)家都覺得黃皮和龍宮果像。

龍宮果屬于楝科,龍眼屬于無患子科,黃皮屬于蕓香科。在最新的植物分類系統(tǒng)中,它們都被歸入了新的無患子目,大概算是出了五輩兒的親戚了。畢竟是親戚,幾百萬年前是一家,有連相的地方。

愛吃吃,不愛吃做醬

黃皮雖然不像蘋果、桃、荔枝那樣香甜可口,也酸甜可愛。尤其對于亞熱帶地區(qū)的人來講,甜果太膩,倒是黃皮來得清新。所謂“饑食荔枝,飽食黃皮”,當(dāng)零嘴兒吃吃蠻好。

鮮嫩的黃皮

何況隨著品種的選育,黃皮也變得豐富美味起來。比如最著名的雞心黃皮,果子長圓形,味道酸中帶甜,最受歡迎;還有一種甜黃皮,其實名不符實,最多叫“不酸黃皮”,它不酸,也不甜,基本沒味;黑黃皮、貴妃黃皮也是近年熱門的品種;還有一種紫黃皮,從里到外都是紫的,不過味道和老品種沒啥差異,酸澀還是酸澀的。也許在老廣西眼里,不酸澀的黃皮還不好吃呢。

紫黃皮

圖片來源:plantnews

黃皮也有無核的品種,而且不是現(xiàn)在選育的。在1960年,廣東省水果資源普查時,發(fā)現(xiàn)郁南一棟始建于民國初期的“幹圜”別墅里種了兩株黃皮樹,果子天然無核,這就是現(xiàn)在各種無核黃皮的祖宗。

只不過無核黃皮雖然省事,但是味道還不如普通品種,更適合做醬、做蜜餞。

無核黃皮

圖片來源:wikipedia

要說兩廣人民有多愛吃黃皮,倒也說不上,倒是黃皮醬,是很多人的美味記憶。

據(jù)說黃皮做醬始于清早期,到清光緒年間,名氣漸大。廣西的“土皇上”桂系軍閥陸榮廷最喜歡吃狗肉,每食必蘸黃皮醬。

這位大帥親自帶貨,南寧黃皮醬盛況空前,當(dāng)時南寧經(jīng)營黃皮醬的店鋪達百家之多,還出現(xiàn)了“萬利醬園”和“大盛祥醬園”兩家壟斷企業(yè),可以想象那是多么風(fēng)靡。

黃皮醬淋在腸粉上,風(fēng)味俱佳。

據(jù)說有一次陸榮廷大宴賓客,偏偏手下人忘了準備黃皮醬,陸大帥差點砍人。想想也是,要是哪天麥當(dāng)勞給我薯條的同時說沒番茄醬了,我也肯定崩潰。

除了做醬,黃皮當(dāng)然還可以做奶茶,酸酸甜甜,味道還不錯。

某書上的黃皮奶茶

今天的內(nèi)容講完了?,F(xiàn)在正在某寶搜黃皮、黃皮醬、龍宮果的人,讓我在評論里看到你們。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fù)【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fù)【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fù)【研學(xué)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xué)營
回復(fù)【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fù)【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fù)【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fù)【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fù)【觀鳥知識】,學(xué)習(xí)觀鳥相關(guān)科普知識
回復(fù)【博物學(xué)院】,了解更多博物學(xué)院活動詳情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guān)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xué)小記者